符號互動論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Griffin: Chapter 4 傳播理論與方法 世新口傳系
George Herbert Mead 符號互動論 Slide 2 Slide 2 全章總覽 意義:社會真實的建構 語言:意義的來源 思想:設身處理的過程 自我:鏡中的映像 社群(社會共同體):他人所期待的社會化 象徵符號互動的應用: 批評:大而無當的理論?
導言 George Herbert Mead: 意義、語言和思維,是「象徵符號互動論」的核心概念。 Slide 3 George Herbert Mead: 意義、語言和思維,是「象徵符號互動論」的核心概念。 透過此三者,自我得以形成,並經由社會化,而融入社群 (community) Mead 的學生 Herbert Blumer 引介此詞:「象徵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意義: 社會真實的建構 Blumer 前提一:意義 人類的待人接物、應對進退,是根據他們賦予其他人事物的意義。 Slide 4 Blumer 前提一:意義 人類的待人接物、應對進退,是根據他們賦予其他人事物的意義。 一旦人們斷定一個情境是真的,這情境就會非常真確的結果。
語言:意義之源 Blumer 前提二:語言 意義 (Meaning) 係由人與人彼此間的社會互動中產生出來。 事物本身並非先天便俱有意義 Slide 5 Blumer 前提二:語言 意義 (Meaning) 係由人與人彼此間的社會互動中產生出來。 事物本身並非先天便俱有意義 意義是透過語言使用而協商,因而有此名稱:「符號互動」(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互動論點宣稱:知道的程度,取決命名的程度。
思維:設身處地的過程 Blumer 前提三:思維 個人對象徵符號的詮釋,係經過其思維過程的修飾。 語言的優先性:思維立基於語言 Slide 6 Blumer 前提三:思維 個人對象徵符號的詮釋,係經過其思維過程的修飾。 「minding」 語言的優先性:思維立基於語言 大腦是硬體、語言是軟體 人有獨到的設身處地能力。 (Mead) 童年家家酒、角色扮演
自我:鏡中的映像 一旦吾人了解意義、語言、思維三者息息相關,便能掌握 Mead 所謂的「自我」(self)。 Slide 7 一旦吾人了解意義、語言、思維三者息息相關,便能掌握 Mead 所謂的「自我」(self)。 光單純地「內省」,不見得了解自己 自我畫像用的是角色扮演 (role-taking) 的筆。 The Looking-Glass Self Charles H. Cooley (1864-1929) 所謂的社會我,只不過是由溝通生活中取來的一套觀念…
自我:鏡中的映像 符號互動論者相信: 「自我」是語言的一種功能。 沒有言談 (talk),便沒有自我觀 (self-concept) Slide 8 符號互動論者相信: 「自我」是語言的一種功能。 沒有言談 (talk),便沒有自我觀 (self-concept) 社群身分,先於自我意識 不斷流變的自我 (Self): 所謂的 “I” 所謂的 “me”
社群:來自他人期望的社會化效果 來自他人期望的社會化效果 P. 61 圖 Slide 9 來自他人期望的社會化效果 P. 61 圖 社群 (community) 係由自行抉擇的個別行動者組成… (Mead) 概括化的他者 (generalized other) 即是我們心目中為社群打造的綜合形像 (Mead)。其基礎為: 綜觀式的鏡中自我 社會期望 每個社會化的個人,都是社會的縮影。
應用的符號互動 符號互動論有六種應用: 創造真實 (Creating Reality) Slide 10 符號互動論有六種應用: 創造真實 (Creating Reality) 社會互動有如戲劇表演: Goffman 每個人每天都經常在和別人協商,以便公開界定彼此的身份和情境的屬性 意義研究 (meaning-ful research) Mead 撻伐行為實驗以及調查法,倡導參與觀察法,一種方誌學(ethnography)。
應用的符號互動 符號互動論有六種應用: 概括化的他者 (Generalized others) 命名 (Naming) Slide 11 符號互動論有六種應用: 概括化的他者 (Generalized others) 命名 (Naming) 自我應驗的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符號操控 (Symbol Manipulation) 女權 社區工作
批評:太堂皇的理論? 這個理論充滿流動的邊界、含糊的概念,以及散漫的研究方法,要替它作個總結恐怕都不容易。 符號互動論恐怕誇大其詞了。 Slide 12 這個理論充滿流動的邊界、含糊的概念,以及散漫的研究方法,要替它作個總結恐怕都不容易。 符號互動論恐怕誇大其詞了。 其貢獻仍然鉅大: 學術創意:P. 70; p.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