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而非辛勤地工作 Chapter 1
OVERVIEW 何謂知識管理 為什麼要知識管理 來龍去脈 知識管理的迷思 知識管理生命週期 知識管理的涵義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老子 知識的競賽上演中 英國 - “將英國轉變成世界的領導知識經濟的雄心。” 英國首相布萊爾, 1998年11月16日
依賴知識工作者的經濟活動正在逐漸增加中 知識鴻溝 顧客與企業想要有整合的方法 你最好是在知識企業工作
轉變的三個主要原因 全球的識字能力 電子化基礎建設的發明 社會復興
Source:http://www.erols.com/mwhite28/literacy.htm
Source:http://www.erols.com/mwhite28/literacy.htm
“知識社會需要識字能力,因為大量的擴張知識主體,我們將被要求學習如何學習。” 彼得杜拉克, 管理未來, 1992,
識字能力- 知識企業的行話 “實務慣例社群” 學習型組織 企業大學 學習長 (CLO) 知識長 (CKO) 公司教育長
2. 電子化基礎建設 1990 - Toffler’s Powershift – 電子化基礎建設的五個特徵 互動活動 移動性 轉換性 連接性 全球化
顧客嚴格要求及時性的知識存貨的存取 投資設計良好的電子化基礎建設 “結果產生革命性神經系統…比過去想像還要強的適應性、智慧性與複雜的神經系統。 Alvin Toffler, Powershift, 1990, page 364 創造、儲存、存取與銷售知識的方法正在改變中 顧客嚴格要求及時性的知識存貨的存取 投資設計良好的電子化基礎建設
電子化基礎建設 – 知識企業的行話 “[知識管理] 包含組織尋找擁有資訊科技的資料與資訊處理流程與人類創造與創新能力的綜效結合。" “Decipher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Hype", Dr. Yogesh Malhotra, www.brint.com/km/whatis.htm, 1998
電子化基礎建設-知識企業的行話 創新 “槓桿智慧資本” Bill Gates - “數位神經系統”
3. 社會復興 識字能力與科技技術無法取代實際的人類互動 人們想要在專業地與個人地兩者之間做更有意義的連接
個人康樂的考慮: 智慧教育、娛樂、資訊的增加 健康 – 身體與心理 安全 – 個人與財物安全 個人服務 –客製化 精神上的健康 – 唯心論, 宗教與倫理的聯繫” John Yerxa, “1995 Yerxa Report”
忽略了”我是誰?”與”我的生活目的是什麼?”的問題 復興的新語言產生
復興 –知識企業的行話 “企業靈魂” “平衡的生活方式” “工作地點的多元化” “基礎價值的管理” “鼓勵性的領導”
整合性例子 –教育行業的轉變 “教育是大行業” 在 2001年, 美國花50億元在小學書籍上,以及37億在大專書籍上 終生學習是更大的生意行業 誰是老師?
識字能力與教育 “即時學習” 實務慣例社群 何時休息?
訊息是快速的與學習的
復興與教育 教育家、父母、社區對於兒童的康樂都相當關心 復興活動正在增加 更多的人在爭取價值教育、心靈訓練與客製化的學習課程
聰明而非辛勤工作 知識管理的人類/組織/科技因素重疊: 人 (工作力) 組織流程 科技(資訊科技基礎建設)
何謂知識管理? 在企業力的任何地點擷取與利用公司收集的專業知識的流程 作對的事而非將事情做對 是公司流程為知識流程 為了組織的永續生存而進行知識創造、散播、升級與應用 部分科學、部份藝術與部分的運氣
知識管理因素重疊
外顯與內隱知識
知識組織
知識組織 (圖 1.3) 中間層說明知識管理生命週期 知識組織從顧客產品與財務知識衍伸出來的。也從人事實務慣例衍伸。 知識的指標:積極與領先思考,而非消極與事後思考 利用科技促進知識分享與創新。
圖 1.3理想的知識管理 Insights New ideas
理想的知識管理
理想的知識管理 (圖 1.4) 理想的知識管理任人們可以跨功能領域與科技交換知識並建立流程 在組織文化內的知識內部化與採用
知識管理生命週期與組織
知識管理與什麼無關 再造 哲學召喚 智慧資本 以資訊或資料為基礎 資訊價值鏈或是知識擷取 受限於公司內專家、即將退休員工或是內部資料庫 數位網路
為什麼要知識管理? 分享知識,公司從人們學習的知識中創造出無數的利益 對於人才流失建立更加的敏感度 對於企業機會立即反應 與供應商、業者、顧客與其他相關人事物確保成功的夥伴關係與核心競爭力 縮短學習曲線
知識管理系統的理由 即將失去目前的知識? 好幾個地點需要建議的系統? 找得到專家且願意嗎? 專家可以將問題如何解決說明清楚嗎? 公司內部有支持者嗎?
動機 科技動機 流程動機 專業人士動機 知識相關動機 財務動機
引發知識管理興趣的因素 全球化及地理位置的分散改變了組織的範疇。 企業縮減導致人員的耗損及知識的流失。 創新是核心競爭力。 全球化及地理位置的分散改變了組織的範疇。 企業縮減導致人員的耗損及知識的流失。 網路及資料流通使得知識分享容易且更迅速。 為了提升效率及有效性知識的領域不斷增加,引發許多公司找尋其從過去經驗所得知識的利用方法。
重要挑戰 解釋何為知識管理,以及其如何帶給公司利益。 以員工、部門及處室來評估公司的核心知識。 學習如何擷取知識、加工並執行知識。 說明還缺少的協同合作這個部分。 持續研究知識管理來改善並擴展其功能。 如何處理內隱知識。
知識管理迷思 知識管理是一種潮流。 知識管理及資料倉儲本質上是相同的。 知識管理是一個新的概念。 知識管理只是科技。 科技可以儲存並分配人類的智慧。 知識管理是另一種再造形式。 公司的員工無法分享知識。 知識管理只在組織內運作。 科技比起面對面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分享你所知道的是一個沒有頭腦的人。
知識管理生命週期 知識管理四個流程的觀點: 擷取 – 資料輸入、 掃描、語音輸入、 訪談、 集思廣益 組織 – 分類、索引、過濾、連接、編纂 萃取 – 意義化、合作、壓縮、計畫、探勘 移轉 – 流動、分享、提醒、擴展
改善信任1/2 分權化或是使組織架構扁平化,使團隊一起做決策。 減少以控制為基礎的管理並鼓勵由結果論功行賞,如此員工及團隊可以獲得屬於他們貢獻公司利潤的功勞。 重新檢視公司的使命及道德政策來說明公司有關組織價值的新觀點,並透過定期的員工滿意調查、集思廣益時間等來開啟溝通。
改善信任2/2 在整個公司的基礎上取得並改善員工責任及可靠度。 消除不必要的指令或是障礙。 透過獎勵方法肯定員工,如本月知識員工、員工布告欄或是報紙等形式。 建立一個員工訓練方法,特別是為改善員工承諾知識分享。
結論 識字能力 +電子化基礎建設 +社會復興 = 新社會基礎結構的機會
策略家需要三個改變的要素 識字能力與電子化基礎建設與知識分配相關 社會復興與動機有關
每件事都重新開始的世界 知識只有在人們心智裡才是具有生產力的 分享力需要分散的智慧 我們必須授權知識工作者 高階執行者可能會是個問題;他們是最不謙卑的
知識企業已將在改變了 你已經進入知識企業了嗎? 你如何減少知識鴻溝? 你已經準備重新思考你認為你所知道的所有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