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求學生教學策略 一、 一般教學策略 ( 一 ) 行為取向的教學:對初學者與學習較遲緩 者而言可採用, 因此種教學法較具結構性, 學習 者易有依循的方向. 「直接教學法」 (Direct Instruction—DI) 最具 代表性,教學步驟為 1. 短暫複習先前學習 2. 陳述教學目標
3. 小步驟教新教材,教完一步驟即練習. 4. 清晰、仔細的解說 5. 提供主動練習機會 6. 以問問題檢核學生理解程度 7. 初步練習時要給予引導 8. 提供有系統的回饋與矯正 實證研究已證明此法的有效性
( 二 ) 認知取向的教學 如「互惠教學法」 (Reciprocal Teaching) 運用師生對話的方式來訓練學生熟練與 活用各種學習策略,以閱讀理解策略教 學最具代表性,教學步驟為
1. 先看標題,利用背景知識預測文章內容。 2. 閱讀後,老師或帶領者提出問題,讓人回 答 —Question (5W1H) 3. 摘錄該段重點 —Summarize 4. 有疑惑時隨時提出問題進行討論,以澄清 疑慮 —Clarify 5. 在繼續閱讀下去前,對下一段文章先做預 測 —Predict
在進行互惠教學之初,老師負起帶領對 話的責任,當學生漸漸熟練閱讀策略的 使用與對話問答的方法後,便把主導對 話的責任轉移到學生身上,但老師仍隨 時提供回饋與修正。
( 三 ) 認知行為取向的教學 以「自我行為管理訓練」為主軸,建立 適應行為或消除不適應行為。訓練的過 程運用自我交談、自我覺知、自我控制、 自我記錄、自我增強、自我引導等方式 進行自我指導。內涵與訓練方式可以師 生共同商討,訂定一個企劃案,內容可 包含:
1. 想要改變的行為 2. 目前的表現 3. 計畫用什麼方法改變 4. 預定達到的目標 5. 計畫執行的情形 6. 檢核目標達成的程度 7. 自我獎勵或修正的方式
( 四 ) 社會生態取向的教學 以 Vygotsky 之觀點為主軸,指出「學習 引導發展」,當兒童在他們的「近側發 展區」內進行活動時,若得到有能力者 的協助,則學習可引導發展向前進 — 鷹 架學習 (Scaffolding) 。根據此理論發展出 的教學法有: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孩子獨立解決問 題所表現的實際 發展 (actual development) 由成人支持或與程 度較佳的同儕合作 解決問題而產生的 潛在發展 (potential development) 最好的教學 : 針對學習者的 臨近發展區
1. 合作式學習:利用小組教學,學生 彼此互相合作,將自己以及其他同學的 學習最大化。此學習法重視不同能力學 生之間的彼此合作與學習,符合尊重 「個別差異」的融合教育理念。 2. 同儕教學:若慎選小老師並對其施以 訓練或提供實際演練的機會,可創造三 贏 ( 老師、小老師、被教者 ) 局面。
二、學科特定教學策略 ( 一 ) 閱讀問題的處理 Strikland 提出整體 — 部分 — 統整 (Whole—Part—Whole) 的教學法來指導 初學者閱讀: 1. 先用全語言 (Whole Language) 教學法, 透過進行有意義的聽、說、讀、寫統整 性的活動,讓學生接觸並了解全文。
2. 再將學習的焦點放在語言特定知識與 技能方面的教學與訓練 — 如語音、語形、 語法與語意的學習。 3. 再回到全文理解的教學,以統整的方 式培養學生精熟的閱讀技能與靈活應用 語文的能力。
( 二 ) 書寫問題的處理 寫字技巧和視知覺以及視動協調有關, 一般教學原則包括: 1. 將學生常寫錯的字列出,給予充分的 練習各種組字規則。 2. 每天都要練習寫一些字,並將字分解 成部件。 3. 利用分配練習法,重複寫字練習。
( 三 ) 數學問題的處理 數學學習障礙者可能會有下列困難: 1. 無法指明東西的數量 2. 無法比較事物的大小 3. 閱讀數學符號有困難 4. 書寫數字與數學符號的困難 5. 有困難理解數學概念彼此間的關係 6. 有運算困難
有效數學教學的原則 1. 避免記憶負荷量過大 2. 提供每日的複習與引導式的練習 3. 避免同一時間學習概念與運用,以免 混淆 4. 按照難易順序教學 5. 讓學生的反應能流暢精熟 6. 確保學生能有成功的機會,並能獨立 完成作業
數學教學的調整原則 1. 在刺激呈現方面:使用實物、固定 的視覺展示、使用口語陳述問題、使用 文字或符號呈現問題。 2. 在反應方式方面:用操作式反應、 提供答案選擇、使用口頭回答、使用文 字或符號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