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11, 30, 32, and 41.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McGraw-Hill/Irwin © 2003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肆 資料分析與表達.
Advertisements

第七章 抽樣與抽樣分配 蒐集統計資料最常見的方式是抽查。這 牽涉到兩個問題: 抽出的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反應出母體的特徵?
Advanced Chemical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1 Chapter 4 利率概述. 2 前 言 本章將探討: 如何衡量殖利率 利率的各種報價方法 債券利率與債券投資的關係 實質利率與名目利率之區別.
McGraw-Hill/Irwin © 2003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參 實驗法.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8 第 5 章 流程分析.
貨幣創造與控制 CHAPTER 27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解釋銀行如何藉由放款而創造貨幣 1 解釋中央銀行如何影響貨幣數量 2.
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生活成本。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一般家庭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才能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經濟學家用物價膨脹(inflation)來描述一般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而物價膨脹率(inflation rate)為物價水準的變動百分比。
18 CHAPTER AS-AD 與景氣循環. 18 CHAPTER AS-AD 與景氣循環.
STAT0_sampling Random Sampling  母體: Finite population & Infinity population  由一大小為 N 的有限母體中抽出一樣本數為 n 的樣 本,若每一樣本被抽出的機率是一樣的,這樣本稱 為隨機樣本 (random sample)
第 4 章 迴歸的同步推論與其他主題.
投資理財的實務操作技巧 廖品綜 現職:日盛證券 高雄分公司 副理 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協會會員 經歷:荷蘭銀行 高雄分行 副理 安泰證券 大發分公司 經理.
McGraw-Hill/Irwin © 2003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肆 資料分析與表達.
Monte Carlo Simulation Part.2 Metropolis Algorithm Dept. Phys. Tunghai Univ. Numerical Methods C. T. Shih.
2009fallStat_samplec.i.1 Chap10 Sampling distribution (review) 樣本必須是隨機樣本 (random sample) ,才能代表母體 Sample mean 是一隨機變數,隨著每一次抽出來的 樣本值不同,它的值也不同,但會有規律性 為了要知道估計的精確性,必需要知道樣本平均數.
©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8 第 6 章 製造流程的選擇與設計.
五力模式 -葛維鈞-. 2 五力分析 產業內 競爭者 產業內 競爭者 替代者 購買者 供應者 潛 在 進入者 潛 在 進入者.
4 CHAPTER 需求與供給. 4 CHAPTER 需求與供給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區別需求量與需求的差異,瞭解需求的決定因素 1 區別供給量與供給的差異,瞭解供給的決定因素 2 解釋需求與供給如何決定市場價格與數量,以及需求與供.
McGraw-Hill/Irwin © 2003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貳 研究設計.
第二章 供給與需求 中興大學會計學系 授課老師:簡立賢.
Chapter 8 消費可能性 偏好 選擇 Part 3 家庭的選擇
經濟學複習 (一) 馬可容 09/26/2008.
經濟學 2000 (四版) 第 8 章 完全競爭市場 熊秉元 ˙ 胡春田 ˙ 巫和懋 ˙ 霍德明合著 雙葉書廊發行 第 8 章 完全競爭市場.
選舉制度、政府結構與政 黨體系 Cox (1997) Electoral institutions, cleavage strucuters, and the number of parties.
Part 4 廠商與市場 產出與成本 產出與成本 Chapter 10 Economics, 6th, Parkin, 2004, Chapter 10: 產出與成本 [ 第 1 頁 ]
Copyright © 2008 Cengage Learning. All rights reserved.
14 總體經濟學導論.
效率與公平 效率與公平 Part 2 Chapter 5 市場如何運作 Economics, 6th, Parkin, 2004, Chapter 5: 效率與公平 [ 第 1 頁 ]
短缺,盈餘與均衡. 遊戲規則  老師想出售一些學生喜歡的小食。  老師首先講出價錢,有興趣買的請舉手。
公司加入市場的決定. 定義  平均成本 = 總成本 ÷ 生產數量 = 每一單位產量所耗的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 = 總固定成本 ÷ 生產數量  平均變動成本 = 總變動成本 ÷ 生產數量.
生產系統導論 生產系統簡介 績效衡量 現代工廠之特徵 管理機能.
Part 4 廠商與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 完全競爭市場 Chapter 11 Economics, 6th, Parkin, 2004, Chapter 11: 完全競爭市場 [ 第 1 頁 ]
:Nuts for nuts..Nuts for nuts.. ★★★★☆ 題組: 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題號: 10944:Nuts for nuts.. 解題者:楊家豪 解題日期: 2006 年 2 月 題意: 給定兩個正整數 x,y.
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6, and 12.
第 6 章 完全競爭市場 本章內容要點 四種市場結構 短期供給曲線 長期供給曲線 生產者剩餘 完全競爭的效率.
工作與失業 CHAPTER 14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定義失業率與其他勞動市場的指標 1 描述失業的原因與型態,定義充分就業,並解釋失業與 實質 GDP 的關係 2.
生產與成本 CHAPTER 9 價格、利潤與產業表現 PART 3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解釋經濟學中的成本與利潤 1 解釋廠商短期下的產量與勞動數量之關係 2 解釋廠商長期下的產量與勞動數量之關係 3 推衍與解釋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公用品.  該物品的數量不會因一人的消費而受到 影響,它可以同時地被多人享用。 角色分配  兩位同學當我的助手,負責:  其餘各人是投資者,每人擁有 $100 , 可以投資在兩種資產上。  記錄  計算  協助同學討論.
宏觀經濟學之均衡點. 定義  非自願性失業 當工人預備以現有的名義工資水平去接受工作,但 未能找到工作時,這種稱為非自願性失業。  通貨膨脹 所有名義價格持續上升。
經濟學 2000 (四版) 第 6 章 廠商與生產技術 熊秉元 ˙ 胡春田 ˙ 巫和懋 ˙ 霍德明合著 雙葉書廊發行 本章內容要點:  廠商的出現  經濟利潤與利潤極大化  短期的生產技術  邊際報酬遞減法則  長期的生產技術.
Section 4.2 Probability Models 機率模式. 由實驗看機率 實驗前先列出所有可能的實驗結果。 – 擲銅板:正面或反面。 – 擲骰子: 1~6 點。 – 擲骰子兩顆: (1,1),(1,2),(1,3),… 等 36 種。 決定每一個可能的實驗結果發生機率。 – 實驗後所有的實驗結果整理得到。
演算法 8-1 最大數及最小數找法 8-2 排序 8-3 二元搜尋法.
逆向選擇和市場失調. 定義  資料不對稱 在交易其中,其中一方較對方有多些資料。  逆向選擇 出現在這個情況下,就是當買賣雙方隨意在 市場上交易,與比較主動交易者作交易為佳 。
845: Gas Station Numbers ★★★ 題組: 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題號: 845: Gas Station Numbers. 解題者:張維珊 解題日期: 2006 年 2 月 題意: 將輸入的數字,經過重新排列組合或旋轉數字,得到比原先的數字大,
7 政府對市場的影響 CHAPTER. 7 政府對市場的影響 CHAPTER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解釋課稅對價格與數量的影響,買賣雙方如何負擔稅額, 以及課稅導致缺乏效率 1 解釋價格上限的運作,以及租金上限如何導致住屋短缺、
19 CHAPTER 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效果. 19 CHAPTER 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效果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解釋財政政策的效果 解釋貨幣政策的效果 1 解釋貨幣政策的效果 2 The analysis of policy makes.
Notes appear on slides 3, 4, 5, and 6.
台灣大學公衛系選修課程 課程名稱:經濟學 ECONOMICS 授課內容: 供給、需求與市場均衡 日期: 2003 年 10 月 1 日.
Unit 2 Trait and Factor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單元 2 特性和因素形成生涯發展理論 By: Angela Lo.
PART 5 THE REAL ECONOMY 16 GDP 潛能與經濟成長 CHAPTER.
1 © 2011 台灣培生教育出版 (Pearson Education Taiwan). 2 學習目標 1. 當面對可預測的變異性時,同步管理並改善供應鏈 中的供給。 2. 當面對可預測的變異性時,同步管理並改善供應鏈 中的需求。 3. 當面對可預測的變異性時,使用總體規劃將利潤最 大化。
15 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活成本 CHAPTER. 15 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活成本 CHAPTER.
效用與需求 效用與需求 Part 3 Chapter 7 家庭的選擇 Economics, 6th, Parkin, 2004, Chapter 7: 效用與需求 [ 第 1 頁 ]
1 The Determination of Exchange Rates Chapter 2 2 CHAPTER 2: THE DETERMINATION OF EXCHANGE RATES CHAPTER OVERVIEW: I.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均衡即 期匯率.
工作與失業 CHAPTER 21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定義失業率與其他勞動市場的指標 1 描述失業的原因與型態,定義充分就業,並解釋失業與 實質 GDP 的關係 2.
第12章 團體溝通情境中的領導者.
PART 2 近觀市場 5 需求與供給彈性 CHAPTER. PART 2 近觀市場 5 需求與供給彈性 CHAPTER.
財務管理概論 劉亞秋‧薛立言 合著 (東華書局, 2007)
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 第八章 事件取樣法.
存在中間財市場下的廠商授權   蔡明芳  淡江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 (朝陽科大財金系)  2008 年 11 月 17 日.
1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Sandler.
CH 14-可靠度工程之數學基礎 探討重點 失效時間之機率分配 指數模式之可靠度工程.
人力資源管理 報告者:萬通人力資源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侯 佑 霖 日期: 96 年 11 月 22 日.
McGraw-Hill/Irwin © 2003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All Rights Reserved. 肆 資料分析與表達.
Lecture #1 – 市場無所不在 Contemporary Economic Thoughts, Fall 2008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hih Hsin University Yi-Hsiue Wang.
22 景氣波動與財政赤字 2000 年台灣失業人數是 29.3 萬人, 就業 人數是 949 萬人。 2003 年, 就業人數增 為 957 萬人, 但失業人數則上升為 50.3 萬人, 失業人數大幅增加是景氣衰退所 引起。 景氣衰退除了使失業人口增加之外, 通 常也使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本章將討 論景氣波動之現象與財政赤字問題。
平流層臭氧與氟氯碳化物 (CFC) 林小杏. 對流層 平流層 ( 氣溫 )( 臭氧濃度 ) ( 臭氧層 ) 紫外線 平流層中,一百萬個氣體分子大約只有 10 個是臭氧分子 。這些少量的氣體分子不斷的吸收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 ,而且與其他氣體分子不斷的作用,透過氣體分子之間 的碰撞,臭氧分子再將所吸收的熱量傳給其他氣體分子.
1 Chapter 6 利率的風險 與期間結構. 2 前 言 本章將探討: 不同利率之間相互的關係以展現利率的全貌 影響利率波動的來源與導因 利率的風險結構 利率的期間結構.
啤酒遊戲- 供應鍊模擬 Dr. CK Farn 2006 Spring. 中央大學。范錚強 2 模擬設定 過度簡化的供應鍊 銷售桶裝啤酒 角色 工廠(倉庫) 配銷商 大盤商 零售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Notes appear on slides 4, 11, 30, 32, and 41.

PART 8 實質經濟 23 GDP 潛能與自然失業率 CHAPTER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解釋 GDP 潛能、實質工資與充分就業的決定因素 1 解釋自然失業率的決定因素 2

兩大學派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兩種主要方法是根據兩大學派的思想: 古典總體經濟學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 Don’t skip over the Lucas wedge and Okun gap material in the “Eye On the U.S. Economy.”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古典總體經濟學 有關市場經濟的運作,以及市場經濟為何經歷經濟成長與波動的理論 古典學派的觀點是市場本身就運作良好,且達成最佳的經濟表現 經濟景氣會有所波動,經濟成長有時趨緩,而政府沒有對策可以改善經濟表現。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古典學派的理論在 1930 年代引起爭論,當時全球經濟在十年間處於高失業與停滯成長的情況 大蕭條 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大蕭條終將結束,但是並未提供任何使得大蕭條早點結束的對策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 有關市場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但強調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穩定性,以及需要積極的政府干預,以達成充分就業與永續的經濟成長。 凱因斯學派認為,蕭條與高失業發生的原因,在於家計單位對消費性貨品與服務的消費不足,廠商對新資本的投資也不足,亦即私人消費太少導致經濟衰退。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凱因斯學派認為,為了克服私人消費太少的問題,政府支出必須增加。 但凱因斯認為在他的對策下,經濟雖然回復至充分就業,仍存在兩個長期的問題。 凱因斯的預測成真,通貨膨脹在 1960 年代逐漸升溫,而在 1970 年代加劇,實質 GDP 成長遲緩,失業率上升。

新總體經濟理論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認為總體結果取決於個體選擇 — 市場上彼此互動的理性個人與廠商的選擇 新古典學派融合古典學派的觀點:市場本身能夠適切地運作;而新凱因斯學派融合凱因斯學派的觀點:市場對衝擊的調適緩慢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這兩個學派的關鍵差異在於價格與工資面對需求或供給過剩時的調整速度。 該差異其實很小,且共識已逐漸浮現

23.1 GDP 潛能 GDP 潛能 指經濟在充分就業下的實質 GDP 實質 GDP 是透過雇用生產要素而產生:資本、土地與企業行為 在特定的時間點,資本、土地與企業行為的數量固定,而且技術狀態固定,只有勞動數量可以變動 Students sometimes understand the definition of potential GDP but have a hard time seeing it in practice. You may want to spend some time comparing the United States to Europe using the Eye on the Global Economy box Potential GDP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If you talked about global differences in unemployment in chapter 21, discussing higher unemployment benefits and less flexible labor markets for France, Germany, and Italy, you can now use this information again to highlight how this determines differences in potential GDP. Use the Eye on the Global Economy box to describe the labor market differences. Mention that the higher unemployment benefits in Europe reduce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job search. Together with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toward leisure, Europeans work an average of 28 hours per week compared to Americans’ 34 hours per week. Then link this discussion to the calculation of potential GDP. This will help to cement ideas that potential GDP is not some mythical number that is the same for each economy but that it depends on the underlying differences across countries, which include both labor market differences and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23.1 GDP 潛能 勞動數量取決於人們在工作與休閒的時間分配 因此,實質 GDP 取決於受雇的勞動數量 實質 GDP 與受雇勞動數量的關係可以由生產函數表示,觀念類似生產可能邊界

23.1 GDP 潛能 生產函數 代表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實質 GDP 與受雇勞動數量的關係。生產函數與生產可能邊界具有相似的特徵,生產函數也是代表無法達成與可能達成的生產界線

23.1 GDP 潛能 圖 23.1 生產函數 勞動數量等於 1,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6 兆 (A 點) 勞動(10億小時/年)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GDP($兆)

23.1 GDP 潛能 勞動數量等於 2,000 億 工時,實質 GDP 等於 $10 兆 (B 點) 勞動數量等於 3,000 億 工時,實質 GDP 等於 $12 兆 (C 點) 勞動(10億小時/年) 生產函數 PF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GDP($兆)

23.1 GDP 潛能 生產函數代表無法達成與可達成的生產界線 生產函數顯示 報酬遞減: 實質 GDP 的增加量隨 著勞動數量增加而遞減 勞動(10億小時/年)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GDP($兆)

實質GDP(兆,2000年美元) 無法達成 可達成 勞動(10億小時/年)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GDP($兆)

23.1 GDP 潛能 勞動市場 勞動需求 勞動需求量 在既定的實質工資下,全部廠商雇用的勞動總工時。

23.1 GDP 潛能 勞動需求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需求量與實質工資的關係 實質工資越低,則勞動需求量越大

23.1 GDP 潛能 圖 23.2 勞動需求 實質工資($/小時)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實質工資上漲,導致勞動需求量減少 實質工資下跌,導致勞動需求量增加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實質工資上漲,導致勞動需求量減少 實質工資下跌,導致勞動需求量增加 勞動(10億小時/年)

23.1 GDP 潛能 勞動供給 勞動供給量 在既定的實質工資下,家計單位決定提供的勞動總工時 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供給量與實質工資的關係

23.1 GDP 潛能 圖 23.3 勞動供給 實質工資($/小時)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實質工資上漲,導致勞動供給量增加 實質工資下跌,導致勞動供給量增減少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實質工資上漲,導致勞動供給量增加 實質工資下跌,導致勞動供給量增減少 勞動(10億小時/年)

23.1 GDP 潛能 實質工資越高,則勞動供給量越多,原因在於: 每人提供的工時增加 勞動參與率上升

23.1 GDP 潛能 勞動市場均衡 勞動需求量大於勞動供給量,產生勞動短缺的現象,於 是實質工資上漲。 勞動供給量大於勞動需求量,產生勞動過剩的現象,於 是實質工資下跌。 沒有短缺或過剩的現象,則勞動市場達成均衡

23.1 GDP 潛能 圖 23.4 (a) 勞動市場均衡 1. 充分就業發生在勞動需求量等於勞動供給量之際 實質工資($/小時) 圖 23.4 (a) 勞動市場均衡 1. 充分就業發生在勞動需求量等於勞動供給量之際 充分就業均衡 均衡實質工資 2. 均衡實質工資率等於 $30 /小時 勞動的均衡數量 3. 均衡就業數量等於 2,000 億小時/年 勞動(10億小時/年) (a)勞動市場

實質工資($/小時) 充分就業均衡 均衡實質工資 勞動的均衡數量 勞動(10億小時/年) (a)勞動市場

23.1 GDP 潛能 充分就業與 GDP 潛能 當勞動市場達成均衡,則經濟處於充分就業,實質 GDP 等於 GDP 潛能

23.1 GDP 潛能 圖 23.4(b) GDP 潛能 1. 充分就業水準等於 2,000 億小時/年 2. GDP 潛能為 $10 兆 This is a good place to try to get students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the current posi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n tie back to this in future chapters. Ask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economy regarding GDP and unemployment. Ask them whether they think that the unemployment rate is above or below 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other words, is unemployment high or low right now relative to where it is usually at–have students think about discussions of unemployment they might have heard on the news or at home to make some conjectures here). Use this discuss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is at potential GDP, or perhaps above it or below it. 勞動的充分就業數量 2. GDP 潛能為 $10 兆 勞動(10億小時/年) (b)GDP潛能

實質GDP(兆,2000年美元) GDP潛能 勞動的充分就業數量 勞動(10億小時/年) (b)GDP潛能

23.2 自然失業率 引起失業的兩個基本原因為: 求職 工作配給 Ask your students how many of them would take a job 2,000 miles away if it paid 5 percent more (10 percent, 20 percent more). Explain that this is another kind of labor market rigidity. That is, as people marry and have children they begin to settle down in a community. They might have relatives close by and have developed long‐standing relationships. It is difficult to simply pull up stakes and move half way across the country to take a job offer. Another important point to get across is to convince students not to think about the unemployment rate as being a single number. Unemployment rates vary substantially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You might get your students to use the BLS Web site to fi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in selected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 and note the large variation. Pose the question: if job prospects are so good for some of the cities listed, then why aren’t workers migrating to them and away from the areas where labor market prospects are comparatively poorer like New York or Chicago? The answer: not everyone is willing to immediately pull up stakes and move.

23.2 自然失業率 求職 尋找合適職缺的行為 影響求職的因素為: 人口結構改變 失業救濟 結構變動

23.2 自然失業率 人口結構改變 工作年齡人口增加,導致勞動參與率升高,則失業率上升 例如 1940 與 1950 年代的嬰兒潮造成 1970 年代有許多新加入勞動力的人口,導致失業率上升。

23.2 自然失業率 失業救濟 如果缺乏失業救濟,則求職的機會成本較高,失業者可能很快地接受工作 若是失業救濟很優渥,則求職的機會成本降低,失業者可能花較長的時間求職

23.2 自然失業率 結構變動 技術變動有時會造成結構性的景氣繁榮,進而產生工作機會,雖然勞動異動率上升,但求職者可以很快地找到新工作,於是自然失業率下降 1990 年代網際網路經濟便是結構性繁榮的例子

工作配給 23.2 自然失業率 發生於實質工資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工資之際 實質工資高於充分就業均衡工資的可能原因為: 效率工資 最低工資 工會工資

23.2 自然失業率 效率工資 如果廠商只支付現行的市場平均工資,則受雇者沒有更努力工作的誘因,因為受雇者可以在其他公司找到相同工資的工作機會 因此有些廠商會支付效率工資 工資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工資,目的在誘使勞動者更努力工作

23.2 自然失業率 最低工資 最低工資若在均衡工資之上,則限制市場運作,產生失業 工會工資 工會與廠商集體協商的工資 A wage rate that results from collective bargaining between a labor union and a firm.

23.2 自然失業率 工作配給與失業 實質工資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工資,勞動需求量減少,而勞動供給量增加,於是自然失業率上升

23.2 自然失業率 圖 23.5 工作配給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效率工資、最低工資與工會工資使得平均工資上升, 實質工資($/小時) 圖 23.5 工作配給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效率工資、最低工資與工會工資使得平均工資上升, 效率工資 工作配給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1. 勞動需求量減少 — 工做配給 Where is unemployment in the demand-supply diagram? Thoughtful students often as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economic-based) labor demand-labor supply model and unemployment. They can’t “see” any unemployment in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 Where is it, they want to know. Explain that in the labor market, people use their time in two economically productive ways: work and job search. Working is supplying labor and this is the activity that the labor demand-supply model shows. The labor demand-supply model does not determine the quantity of job-search. People undertake job-search because workers have imperfect knowledge about available jobs and firms have imperfect information about job seekers. During the time spent on full-time job search, people are unemployed. Only if there were no uncertainty would the supply of job search (and unemployment) be zero. In such a case, a person out of work would not need to search for a new job. He or she would simply report to the new job on the day the worker knew that the job started! Thus, workers would never be unemployed because they would never search for jobs. Clearly, this happy state of affairs is not a description of reality. 2. 勞動供給量增加 勞動需求量 勞動供給量 3. 自然失業率上升 勞動(10億小時/年)

實質工資($/小時) 工作配給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效率工資 勞動需求量 勞動供給量 勞動(10億小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