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态电化学 化学电池 浓差电池 电极过程动力学
Electrode Kinetics 极 化 Polarization
一. 电流密度与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 ( 表面反应 ) r r
i Pt 或 Pt/c Hg 分解电压 V d / V
二. 分解电压 V d Voltage of Decomposition 使一个自发电池反应以可见速 度逆转时所需加的最小电压
典型的 I~V 曲线 VdVd A B C 0 I V V = V d + IR p. 398
三. 极化 Polarization 电池 ( 电极 ) 工作时的 电 ( 动 ) 势与平衡电 ( 动 ) 势 发生偏离的现象 V d = E r + E ir + IR’ 分解电压 可逆电动势 偏离电动势值 电池内阻
四. 超电势 ( 过电压 ) Overpotential 1899 年 E ir > 0 总 E ir = 阴 + 阳 = c + a
总 = 阴 + 阳 ( c + a )
P.397 五. 超电势的测量
三电极体系 研究 ( 工作 ) 电极 Working Electrode 参比 ( 参考 ) 电极 Reference Electrode 辅助 ( 对 ) 电极 Counter Electrode
用三电极体系测量电极电势的装置 P.402
P.428 四电极 体系测 定腐蚀 极化曲 线装置 示意图
六. 极化曲线 描述 I 与 之间关系的曲线 E 可逆 + E 不可逆 阴极曲线阳极曲线 IcIc IaIa -- ++ E 可逆
电解时的 i- 关系 电池工作时的 i- 关系 P.404
P.403 电极反应 i- 关系
七. 电极过程主要由于 扩散、吸附、反应、脱附、传质 等多步骤完成
液相中的三种传质过程
八. 极化类型 a. 浓差极化
离子运动迟缓 浓度差异 电位偏离 还原过程 本体离子来不及运动到表面 故, ir 0
氧化过程 ( 溶解 ) 浓度差异可通过拌减小
B. 电极极化 ( 电阻 ) 电流通过时需克服的电化学池 的内阻所造成的 (IR) R = R l + R e 溶液 电极表面生成氧化物 采用鲁金毛细管
三电极体系测量电极电势装置 P.402
c. 电化学 ( 活化 ) 极化 ( 活化 ) 电极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需要 一定的活化能,需通过改变电极电 势以电能形式使之活化。 电极 = 活化 + 浓差 + 电阻 减小 途径 改变表面 搅拌 ( 增大电解质溶 )
极化曲线的测量 三电极体系测量电极电势 鲁金 (Luggin) 毛细管用于减小 活电阻
六. 极化曲线 描述 I 与 之间关系的曲线 E 可逆 + E 不可逆 阴极曲线阳极曲线 IcIc IaIa -- ++ E 可逆
放电 ( 原电池 ) (-) 极 (+) 极 Red 1 Ox 1 +z 1 e Ox 2 +z 2 e Red 2 阳极 阴极 阳极 Ox 1 +z 1 e Red 21 Red 2 Ox 2 +z 2 e V E V i,- i,+ -- ++ IaIa IaIa IcIc IcIc 电流强度电流强度 充电 ( 电解池 )
a = I - e > 0 c = e - i > 0 V + IR = 外加电压 ( 电解 ) V - IR = 输出电压 ( 电池 )
11-17 电化学极化 一. 电极电势对电极反应速度的影响 Ox + ze Red 阴极过程 阳极过程 为非控制步骤,改变 C i s , 间接影响, 势力学方式 当 EC 为 ( 电化学 ) 控制步骤,改变 r G , 直接影响,动力 学方式
外加电势对反应位垒的影响 P.410
(Red) (Ox) x x 能量
电荷传递 之处
, 分别表示 对阴极和阳极反应 活化能的影响程度。 “ 电荷传递系数 ” (对称因子)
二. Bulter-Volmer 方程 Ox + ze Red k1k1 k -1 基元步骤的过渡态理论 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净电流密度
Anodic Current Net Current Cathodic Current
B 1 为指前因子
同理
当 = r, i = 0, 交换电流密度 i 0 为在 时所交换的和值,即以可逆 方式进行下的电极反应速率,可由此推 导出 Nernst 方程
c = r - , = r - c
Bulter-Volmer Equation ( 年 )
(1) 时 电化学反应极化电阻
P.405 (a) 低超压时的 -i 关系 (b) 高超压时的 -i 关系 超压随电流密度变化关系
(2) 若 ( 阴极极化 )
P.405 (a) 低超压时的 -i 关系 (b) 高超压时的 -I 关系 氢超压随电流密度变化关系
塔非尔 (Tafel) 公式 (1905 年 ) 同时对阳极极化
塔非尔 (Tafel) 公式 通式 由 lgi 直线 a, b , i 0 ( 仅适用于电子转移为速控步骤, 且为 第一步骤时 )
(3)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改变 1 V 改变 G 50 KJ mol -1, 对于 1 nm 的电化学界面, 10 9 Vm -1 V
(4) i 0 与电极动力学性质
三. 氢超电势 1. H 3 O + 从溶液本体扩散 2. H 3 O + 穿越双电层至表面 3. H 3 O + 在电极上放电,形成吸附 H H 3 O + +M+e M-H+H 2 O 迟缓放电机理. Volmer 反应
4. (a) H 3 O + +M-H+e M+H 2 O+H 2 电化学脱附机理 Heyrovsky 反应 (b) M-H+M-H 2M+H 2 表面复合脱附机理 Tafel 反应 5. H2 从电极扩散出 3, 4(a), 4(b) 皆可能为速度控制步骤 当 4(b) 为控制步骤 2H + +2e 2H ad H ad +H ad H 2
( 忽略逆过程 ) ( 可为基元步骤等于总反应式即 电位的一致性, 但 o 不等 )
0.0295
电化学方法的主要优点 1. 通过调节电极电势方便并显著地 改变反应速度 2. 较易控制电极反应方向 3. 电极反应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4. 反应所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为电子, 环境污染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