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發育
引言 引言 教育署亦積極回應這個全球行動,致力推 動「可持續發展教育」 1992 年地球高峰會確立「可持續發展」 是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致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願景 : 綠色學校 環保公民 可持續發展
定義 「這些發展必須能夠一方面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不會妨礙子孫後代,使他們滿足自己 所需的能力受損」 學校環境教育指引 (1999) 。 「既可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而又不會損害滿足 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模式」 小學環境教育教師手冊 - 可持續發展教育 (2002)
經濟 環境 社會
三個原則: 公平原則 --- 強調同代人的公平、代與代之間人的公 平,公平分配有限資源 持續原則 --- 強調社會發展不能超越環境可承受的能力。 共同原則 --- 強調全球聯合採取行動。
範式轉移 Paradigm Shift 一般地球公民的傳統觀 念 「綠色」地球公民的觀 念 以人為本以地球為本 人是地球的主人 人是地球的託管者 強調「人是萬物之靈」 – 人定勝天 強調「所有生物都是 平等」 – 天地人和 / 天人合一
各 ( 國 ) 家自掃門前「雪」 – 環境問題只出現某地區 污染無國界 – 跨境污染問題存在 地球資源用之不盡 地球資源會有耗盡 的一天 生物為一個體, 可單獨生存 生物相互依賴 共存共榮 社會發展以經濟利益 掛帥 社會發展要照顧 環境、經濟和 社會三方面的平衡
價值觀的重要性 行為的準則 做人處事的態度 生活取向的依據
教育署推廣「可持續發展教育」 的工作 向學校發出參考指引 學校環境教育指引 (1999) 小學環境教育教師手冊 - 可持續發展教育 (2002) 在課程中納入及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課題 常識科 (P1-6; 2002) 、地理科( S4-5;2002 ) 、旅遊與旅遊業科( S4-5;1999 )及通識教育 科 (S6-7;2000) 科 (S6-7;2000)
為在職教師提供多元模式訓練課程。 由 1995 年開始,教育署不時聯同大學、政府部門、非政府 機構及中、小學,為教師提供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有關 的訓練課程. 例如: 例如: -- 香港神託會培敦中學 ; 浸信會天虹小學 -- 規劃署 --12 小時的教師複修課程,向教師推廣如何把資訊科技 應用於環境教育及可持續發展教育 --15 小時的教師專業進修課程 (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籌辦 )
透過互聯網提供資料及例子 設立「環境教育網」 ( 為教師及學生提供有關可持續發展及 其他環保議題的資料、教案、簡報、 教學資源及自評問答題。
與其他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 合辦各項活動,供學校參加 與其他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 合辦各項活動,供學校參加 每年資助四百次中、小學生參觀米埔自 然保護區活動 ; 與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合辦的 - 學界環境獎勵計劃暨學生環境保護大使 計劃 - 學校廢物分類及回收計劃 - 香港綠色學校獎。 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合辦的協護郊野公園計劃。
進行學校探訪,提供推行「可 持續發展教育」的各種建議
Sustainability Compass Natural systems Economic systems Social systems Who decides? N E S W Who will be affected? What? Where? How? Why? adapted from Dr John Fien
設計「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習 活動的考慮因素 : 了解個人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 設計「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習 活動的考慮因素 : 了解個人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 學習原理 已知到未知、具體到抽象、由近至遠
九個共通能力,特別是 3Cs 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 配合課程改革 五個首要培養的價值觀及態度 個人層面 — 堅毅精神 個人與社群層面 — 尊重他人 社會層面 — 責任感 國家層面 — 國民身分認同 世界層面 — 承擔精神
未來觀 (Future Perspective) 未來觀 (Future Perspective)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