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九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一节 生物能学简介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 第三节 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首 页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本讲内容 投影法概述三视图形成及其投影规律平面立体三视图、尺寸标注 本讲内容 复习: P25~P31 、 P84~P85 作业: P7, P8, P14[2-32(2) A3 (1:1)]
Advertisements

第十二章 常微分方程 返回. 一、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一阶方程 类 型 1. 直接积分法 2. 可分离变量 3. 齐次方程 4. 可化为齐次 方程 5. 全微分方程 6. 线性方程 类 型 1. 直接积分法 2. 可分离变量 3. 齐次方程 4. 可化为齐次 方程 5. 全微分方程 6. 线性方程.
第三节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一. 氧化磷酸化的机理 What is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 是指细胞内伴随有机物氧化,利用生物氧化 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促使 ADP 与无机磷酸.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 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防止细胞内水肿的发生 建立一种势能贮备.
平衡态电化学 化学电池 浓差电池 电极过程动力学.
第二章 质点组力学 质点组:许多(有限或无限)相 互联系的质点组成的系统 研究方法: 1. 分离体法 2. 从整体考虑 把质点的三个定理推广到质点组.
两极异步电动机示意图 (图中气隙磁场形象地 用 N 、 S 来表示) 定子接三相电源上,绕组中流过三相对称电流,气 隙中建立基波旋转磁动势,产生基波旋转磁场,转速 为同步速 :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简单工作原理 电动机运行时的基本电磁过程: 这个同步速的气隙磁场切割 转子绕组,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在 转子绕组中产生相应的电流;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生 理 学 主 讲: 葛 敬 岩.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电化学现象普遍存在 (a)  i    i  i 为带电荷粒子  相间自发转移 (b) 相界面存在过剩电荷  界面电位差 (c) 自然界普遍存在水  电解质溶液.
1 为了更好的揭示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并 利用数学工具描述其规律, 有必要引入随 机变量来描述随机试验的不同结果 例 电话总机某段时间内接到的电话次数, 可用一个变量 X 来描述 例 检测一件产品可能出现的两个结果, 也可以用一个变量来描述 第五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11-8. 电解质溶液的 活度和活度系数 电解质是有能力形成可以 自由移动的离子的物质. 理想溶液体系 分子间相互作用 实际溶液体系 ( 非电解质 ) 部分电离学说 (1878 年 ) 弱电解质溶液体系 离子间相互作用 (1923 年 ) 强电解质溶液体系.
1 第七章 灼热桥丝式电雷管. 1. 热平衡方程 C ℃ 冷却时间 2. 桥丝加热过程 ⑴忽略化学反应惰性方程 ; (2) 为简化集总参数 C, (3) 热损失有两部分 : 轴向与径向 ; 第一种情况 在大功率下忽略热损失, 第二种情况 在输入低功率下 输入 = 散失热量 I I = 3 电容放电时的桥丝温度和发火能量(电容放电下,
第十一章 曲线回归 第一节 曲线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 曲线方程的配置 第三节 多项式回归.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 是指土壤溶液的反应,它反映土壤溶液 中 H + 浓度和 OH - 浓度比例,同时也决定于 土壤胶体上致酸离子( H + 或 Al 3+ )或碱性 离子( Na + )的数量及土壤中酸性盐和碱 性盐类的存在数量。
1 第 2 章 生命的化学特征 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fe. 2 本章主要内容  组成生命有机体的元素  生物分子  生命有机体中的化学键  生物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  水在生命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 energy metabolism )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 释放、和利用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 释放、和利用 一、食物的能量转化 (一)三磷酸腺苷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 关键物质 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
线性代数习题课 吉林大学 术洪亮 第一讲 行 列 式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关 于行列式的概念和一些基本 理论,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数 学 系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第 3 章 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给出一组离散点,确定一个函数逼近原函数,插值是这样的一种手段。 在实际中,数据不可避免的会有误差,插值函数会将这些误差也包括在内。
聚合物在生物高分子分离中的应用 王延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Tel
平衡态电化学 化学电池 浓差电池 电极过程动力学. Electrode Kinetics 极 化 Polarization.
第十三章 脂类化合物 学习要求: 1. 掌握油脂、蜡、磷脂化合物的结构 2. 掌握油脂的性质及皂化值、碘值和酸值的概念.
电荷传递之处.
流态化 概述 一、固体流态化:颗粒物料与流动的流体接触,使颗粒物料呈类 似于流体的状态。 二、流态化技术的应用:流化催化裂化、吸附、干燥、冷凝等。 三、流态化技术的优点:连续化操作;温度均匀,易调节和维持; 气、固间传质、传热速率高等。 四、本章基本内容: 1. 流态化基本概念 2. 流体力学特性 3.
第四章 非水酸碱滴定法 为什么要进行非水滴定? ( 1 )大部分有机化合物难溶于水; ( 2 )弱酸、弱碱的解离常数小于 时,不能满足 目视直接滴定的要求,在水溶液中不能直接滴定; ( 3 )当弱酸和弱碱并不很弱时,其共轭碱或共轭酸 在水溶液中也不能直接滴定。
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沉降速度 球形颗粒的 :一、自由沉降 二、沉降速度的计算 三、直径计算 1. 试差法 2. 摩擦数群法 四、非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 1. 当量直径 de :与颗粒体积相等的圆球直径 V P — 颗粒的实际体积 2. 球形度  s : S—— 与颗粒实际体积相等的球形表面积.
11-13 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 ( 为各类界面电势差之和 ) E. 平衡时电化学势  i sol + z i e 0  sol =  i M + z i e 0  M.
第三节 丙酮酸氧化脱羧与三羧酸循环 Chapter 3 The pyruvate oxidization and citric acid cycle.
量子化学 第四章 角动量与自旋 (Angular momentum and spin) 4.1 动量算符 4.2 角动量阶梯算符方法
化学系 3 班 何萍 物质的分离原理 世世界上任何物质,其存在形式几乎均以混合 物状态存在。分离过程就是将混合物分成两 种或多种性质不同的纯物质的过程。 分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
第九章 消除反应 (Elimination Reactions) 一. 反应的类型 ( ) 二. 反应机理 1. E1 机理 ( ) 2. 单分子共轭碱消除 (E1 CB) 机理 ( ) 3. E2 机理 ( ) 三. 影响反应机理的因素 ( ) 1. 底物 2. 碱 3. 离去基团 4. 溶剂.
Chapter 9 Electron transport an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2.血管的神经支配 缩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实验八 — 高分子材料的老化性 能测定.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一、 实验目的  1. 了解橡胶的老化机理  2. 掌握鼓风老化试验箱的使用方法  3. 测定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
第一节 相图基本知识 1 三元相图的主要特点 (1)是立体图形,主要由曲面构成; (2)可发生四相平衡转变; (3)一、二、三相区为一空间。
水晶水晶 金刚石 雪花 不同类型的晶体. 晶体 : 通过结晶形成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原因:晶体内部构成微粒有规则排列的结果。
换热器换热器 反应器反应器. 间壁 热流体 冷流体 热流体 套管换热器 外壳 管板 封头封头 挡板 ( 折流板 ) 封头 列管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第九章 核糖体 Robinson & Brown ( 1953 )发现于植物细胞, Palacle ( 1955 )发现于动物细胞, Roberts ( 1958 )建 议命名为核糖核蛋白体( ribosome ),简称核糖体。核糖 体是所有类型的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工厂,在一个旺盛生 长的细菌中,大约有.
导体  电子导体  R   L  i 离子导体  ( 平衡 ) mm   .
第 6 章 生物膜与物质运输 Biomembranes and cellular transportation.
( 二 ) 局部兴奋及其特点 阈下刺激能引起细胞膜上少量的 Na + 通道开放,少 量的 Na + 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 起来,在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称为 局部感应或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能引起细胞膜上少量的 Na + 通道开放,少 量的 Na + 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
可逆电动势 可逆电动势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1. 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可向 正反两方向进行 2. 电池在十分接近平衡 状态下工作 Reversible Electromotive Force (emf)
平衡态电化学 化学电池 浓差电池. 平衡态电化学 膜电势 化学电池浓差电池 电极过程动力学 Electrode Kinetics 极 化 Polarization.
编译原理总结. 基本概念  编译器 、解释器  编译过程 、各过程的功能  编译器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的作用  编译器的实现途径.
§8-3 电 场 强 度 一、电场 近代物理证明:电场是一种物质。它具有能量、 动量、质量。 电荷 电场 电荷 电场对外的表现 : 1) 电场中的电荷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 2) 电场力可移动电荷作功.
第 3 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 2 节 细胞器 ——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的结构 细胞质基质 细 胞 器细 胞 器.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第二章 解析函数 第一节 解析函数的概念 与 C-R 条件 第二节 初等解析函数 第三节 初等多值函数.
氧 族 元 素 第一课时. 氧族元素 包含元素 氧族元素包括 氧 ( 8 O) 、硫 ( 16 S) 、硒 ( Se) 、碲 ( Te) 、钋 ( Po) 等 氧 ( 8 O) 、硫 ( 16 S) 、硒 ( Se) 、碲 ( Te) 、钋 ( Po) 等 氧族元素。 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化学性质相似统称为.
《 UML 分析与设计》 交互概述图 授课人:唐一韬. 知 识 图 谱知 识 图 谱知 识 图 谱知 识 图 谱.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组. 化学反应器概述 化学反应器是生产过程的重要设备之一,化学反应状态很大程度决定产 品的质量,产量。因此反应器的操作最优化具有实际意义。  反应器分类 ( 1 )物料进出状态:间歇式,连续式 ( 2 )物料流程分:单程、循环 ( 3 )反应器结构:釜式、管道式、塔式、固定床、流化床.
1 物体转动惯量的测量 南昌大学理学院
动物的激素调节 大庆石油高级中学 怀颖. 一、动物的激素调节: 复习:体液的组成? 体液调节概念: 象激素、 CO2 、 H+ 、乳酸和 K+ 等通过体 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 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 物质的调节最为重要。
7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 品之间分配的核算. 2 第七章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 间的分配  知识点 :  理解在产品的概念  掌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 配.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 一、力的合成 二、力的平行四边形 上一页下一页 目 录 退 出. 一、力的合成 O. O. 1. 合力与分力 我们常常用 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如果这个 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与原 来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效 果完全一样,那么,这一个力就 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 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
河南济源市沁园中学 前进中的沁园中学欢迎您 ! 温故知新: 1 、什么是原子? 2 、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3 、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一、热机 1 、热机:利用燃料燃烧而工作的机器 2 、共同特点: 燃料的化学能 内能 机械能 燃烧 做功.
个体 精子 卵细胞 父亲 受精卵 母亲 人类生活史 问题:人类产生配子(精、卵 细胞)是不是有丝分裂?
逻辑设计基础 1 第 7 章 多级与(或)非门电路 逻辑设计基础 多级门电路.
八. 真核生物的转录 ㈠ 特点 ① 转录单元为单顺反子( single cistron ),每 个蛋白质基因都有自身的启动子,从而造成在功能 上相关而又独立的基因之间具有更复杂的调控系统。 ② RNA 聚合酶的高度分工,由 3 种不同的酶催化转 录不同的 RNA 。 ③ 需要基本转录因子与转录调控因子的参与,这.
第三章 酶. w 酶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w 酶促反应的特点及 酶的催化机理 w 酶促反应动力学 w 酶的调节 w 酶的命名与分类 w 酶与医学的关系.
第五章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生 物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 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 功能,能量转换功能和信号转导功能 。
欢 迎 使 用 《工程流体力学》 多媒体授课系统 燕 山 大 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组. 第九章 缝隙流动 概述 9.1 两固定平板间的层流流动 9.2 具有相对运动的两平行平板 间的缝隙流动 9.3 环形缝隙中的层流流动.
1 第三章 数列 数列的概念 考点 搜索 ●数列的概念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方法 ●用函数的观点理解数列 高考 猜想 以递推数列、新情境下的 数列为载体, 重点考查数列的通 项及性质, 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 也是考题难点之所在.
第二节. 广告牌为什么会被风吹倒? 结构的稳定性: 指结构在负载的作用下 维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是结构的重要性质之一。
第九章 核糖体 Robinson & Brown ( 1953 )发现于植物 细胞。 Palacle ( 1955 )发现于动物细胞。 Roberts ( 1958 )建议命名为核糖核蛋白 ( ribosome ),简称核糖体。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工厂,在 一个旺盛生长的细菌中,大约有
第十二章 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一类有机物质。 维生素一般习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其中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直接参与代谢的调 节作用,而水溶性维生素是通过转变成辅酶对 代谢起调节作用。 含量少,人体合成不足,需食物提供 缺乏会导致病变, 过多? 结构上无共性.
§9. 恒定电流场 第一章 静电场 恒定电流场. 电流强度 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  正负电荷反方向运动产生的电磁效应相同 ( 霍尔效应 特例 ) 规定正电荷流动的方向为正方向  电流方向:正方向、反方向  电流强度 ( 电流 ) A 安培 标量 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电荷.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二、无界函数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 第五节 反常积分 无穷限的反常积分 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 一、无穷限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 函数 第五章 第五章.
你知道多细胞动物 和人的生长发育是 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吗 ? 受精卵 分化 肌肉细胞 上皮细胞 人体的各种细胞图.
§7.2 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上一节我们看到,对于总体 X 的同一个 未知参数,由于采用的估计方法不同,可 能会产生多个不同的估计量.这就提出一 个问题,当总体的一个参数存在不同的估 计量时,究竟采用哪一个好呢?或者说怎 样评价一个估计量的统计性能呢?下面给 出几个常用的评价准则. 一.无偏性.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 Chapter2 Surfactant 第三节 磺化和硫酸化与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九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一节 生物能学简介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 第三节 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2 一、生物能的转换及生物系统中的能流 二、自由能的概念及化学反应中自由能的计算 三、高能化合物 第一节 生物能学简介 生物能学就是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 和量子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系 统中能量的流动和传递规律的科学。

生物能的转换及生物系统中的能流生物能的转换及生物系统中的能流

4 二、自由能的概念及化学反应中自由能 的计算 自由能的变化能预示某一过程能否自发进行, 即: ΔG<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G>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ΔG=0 ,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1. 自由能( free energy )的概念 自由能 (G) :指一个反应体系中能够做有用功的 那部分能量。

2. 化学反应自由能的计算 a. 利用化学反应平衡常数计算 基本公式: ΔG′=ΔG°′+ RTlnQc (Qc- 浓度商 ) ΔG°′= - RTlnKeq 例:计算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例 b. 利用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E° )计算 (限于氧化还原反应) 基本公式: ΔG°′= - nFΔE°′ (ΔE°′=E + °′-E - °′) 例:计算 NADH 氧化反应的 ΔG°′ 例

计算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达平衡时 =Keq=19 解: ΔG°′= - RTlnKeq =   311  log19 =-7.6 KJ / mol ΔG′=ΔG°′+ RTlnQc (Qc- 浓度商 ) =   311  log0.1 = KJ / mol 未达平衡时 =Qc=0.1 反应 G-1-P  G-6-P 在 38 0 C 达到平衡时, G-1-P 占 5% , G-6-P 占 95% ,求 G 0 。如果反应未达到平衡 ,设 [G-1- P]=0.01mol.L , [G-6-P]=0.001mol.L ,求 反应的 G 是多少? 例题:

7 例题:计算下列反应式 ΔG°′ NADH + H + + ½ O 2 ====NAD + + H 2 O 正极反应: 1/2 O 2 + 2H + + 2e  H 2 O E + °′  0.82 负极反应: NAD + + H + + 2e  NADH E - °′  -0.3 ΔG°′  -nFΔE°′   -2×96485×[0.82-(-0.32)]  -220 KJ · mol -1

8 三、高能化合物 1 、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2 、 ATP 的特点及其特殊作用 生化反应中,在水解时或基团转移反应中可释放 出大量自由能( >21 千焦 / 摩尔或 5 千卡 / 摩尔)的化 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1 、高能化合物的类型 根据高能化合物键的特性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① 磷氧键型 a) 酰基磷酸化合物 乙酰磷酸 10.1 千卡 / 摩尔 1 , 3- 二磷酸甘油酸 11.8 千卡 / 摩尔

10 b) 焦磷酸化合物 ATP (三磷酸腺苷) 7.3 千卡 / 摩尔

11 c) 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4.8 千卡 / 摩尔

12 ② 氮磷键型 磷酸肌酸 10.3 千卡 / 摩尔 磷酸精氨酸 7.7 千卡 / 摩尔 这两种高能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起储存能量的作用 !

13 ③硫酯键型 3’- 磷酸腺苷 -5’- 磷酸硫酸 酰基辅酶 A

14 ④甲硫键型 S- 腺苷甲硫氨酸

15 2.ATP 的特点 在 pH=7 环境中, ATP 分子中的三个磷酸基团完 全解离成带 4 个负电荷的离子形式( ATP 4- ),具有 较大势能,加之水解产物稳定,因而水解自由能很 大( ΔG°′= 千焦 / 摩尔)。 腺嘌呤 — 核糖 — O — P — O — P — O — P — O - OOO O-O- O-O- O-O- ++ ++ ++ Mg 2 +

ATP 的特殊作用 1. ATP 是细胞内的 “ 能量通货 ” 2. ATP 是细胞内磷酸基团转移的中间载体 ~P~P ~P~P ~P~P ~P~P ATP ~P~P 磷酸基团转移能磷酸基团转移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 , 3- 二磷 酸甘油酸 磷酸肌酸 (磷酸基团储备物) 6- 磷酸葡萄糖 3- 磷酸甘油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物质在体内的氧化分解过程,主要是糖、脂、 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糖 脂肪 蛋白质 CO 2 和 H 2 O O2O2 能量 ADP+Pi ATP 热能

18 二、生物氧化特点 1. 在活的细胞中( pH 接近中性、体温条件下), 有机物的氧化在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传递体参与 下进行,其途径迂回曲折,有条不紊。 2. 氧化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其中一部分由一些高 能化合物(如 ATP )截获,再供给机体所需。在此 过程中既不会因氧化过程中能量骤然释放而伤害机 体,又能使释放的能量尽可得到有效的利用。

19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相同点: ☆生物氧化中物质的氧化方式有加氧、脱氢、 失电子,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都服从热力学规律。 ☆物质在体内外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最终产 物( CO 2 , H 2 O )和释放能量均相同。

20  是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体 温, pH 接近中性),在一系列 酶促反应逐步进行,能量逐步 释放有利于有利于机体捕获能 量,提高 ATP 生成的效率。  进行广泛的加水脱氢反应使物 质能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 的机会;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 生 H 2 O ,有机酸脱羧产生 CO 2 。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 生物氧化 体外氧化  反应是在强酸、强碱、 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 的。  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 产生的 CO 2 、 H 2 O 由物 质中的碳和氢直接与氧 结合生成。

21 三、生物氧化过程中 CO 2 的生成和 H 2 O 的生 成

CO 2 的生成 方式 方式:糖、脂、蛋白质等有机物转变成含羧 基的中间化合物,然后在酶催化下脱羧而生成 CO 2 。 类型 类型: α- 脱羧和 β- 脱羧 氧化脱羧和单纯脱羧 CH 3 COSCoA+CO 2 CH 3 -C-COOH O 丙酮酸脱氢酶系 NAD + NADH+H + CoASH 例: +CO 2 H 2 N-CH-COOH R 氨基酸脱羧酶 CH 2 -NH 2 R

H 2 O 的生成 代谢物在脱氢酶催化下脱下的氢由相应的氢载体 ( NAD + 、 NADP + 、 FAD 、 FMN 等)所接受,再通 过一系列递氢体或递电子体传递给氧而生成 H 2 O 。 CH 3 CH 2 OH CH 3 CHO NAD + NADH+H + 乙醇脱氢酶 例: 1\2 O 2 NAD + 电子传递链 H2O H2O 2e O=O= 2H +

24 四、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脂肪 葡萄糖、 其它单糖 三羧酸 循环 电子传递 (氧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多糖 氨基酸 乙酰 CoA e-e- 磷酸化 +Pi 小分子化合物分 解成共同的中间 产物(如丙酮酸 、乙酰 CoA 等) 共同中间物进 入三羧酸循环, 氧化脱下的氢由 电子传递链传递 生成 H 2 O ,释放 出大量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磷 酸化储存在 ATP 中。 大分子降解成基 本结构单位 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 H2OH2O

26 第三节 线粒体电子传递体系 一、线粒体结构特点 二、电子传递链的概念 三、呼吸链的组成和顺序 四、 胞浆中 NADH 的氧化 五、电子传递抑制剂

27 一、线粒体结构特点

( 1 ) 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 2H )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 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从高能向低能传递,最终 与氧结合生成水,其中释放的能量被用于合成 ATP ; ( 2 ) 在真核生物细胞内,酶和辅酶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位 于线粒体内膜上;原核生物中,位于细胞膜上。 传递氢的酶和辅酶 —— 递氢体 传递电子的酶和辅酶 —— 递电子体 ( 3 ) 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递氢体、递电子体都起传递电子的作用,又称电子 传递体。 二、电子传递链的概念

29 呼吸链

三、呼吸链的组成和顺序

1.电子传递链中各中间体的顺序1.电子传递链中各中间体的顺序 NADH FMN CoQ Fe-S Cyt c 1 O2O2 Cyt b Cyt c Cyt aa 3 Fe-S 复合物 IV 复合物 I 复合物 III NADH-Q 还原酶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FADH 2 Fe-S 琥珀酸等 复合物 II 琥珀酸 -Q 还原酶

32 复合体 Ⅰ : NADH-CoQ 还原酶 功能:将电子从 NADH 传递给 CoQ 辅基: FMN ,铁硫蛋白

33 NAD + ( NADP + )和 NADH ( NADPH )相互转变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34 FMN 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 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 FMN 。 功能:氢原子传递体

铁硫蛋白 铁硫簇 (Fe 4 S 4 ) 功能:电子传递体

36 泛醌 (辅酶 Q, CoQ, Q ) : 带有聚异戊二烯 侧链的苯醌,脂溶性,位于膜双脂层中,能在膜 脂中自由泳动。它是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非蛋白 电子载体。 +2H 传递氢机理: CoQ CoQH 2 - 2H 功能:氢原子传递体

38 复合体Ⅲ: CoQ - 细胞色素 C 还原酶 功能:将电子从 CoQ 传递给 Cytc 组成: Cytb 、 Fe-S 、 Cytc 1 细胞色素 (Cyt) :含铁卟啉辅基的色蛋白, 分 a 、 b 、 c 三类,每类中又分几种亚类。

细胞色素

功能:单电子传递体

42 复合体 Ⅳ :细胞色素氧化酶 功能:将电子从 Cytc 最终传递到 O 2 组成: Cyta 、 Cyta 3 、 Cu

43 复合体 Ⅱ :琥珀酸 - CoQ 还原酶 功能: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 CoQ 辅基: FAD 、 Fe-S

总结总结 NADH FMN CoQ Fe-S Cyt c 1 O2O2 Cyt b Cyt c Cyt aa 3 Fe-S 复合物 IV 复合物 I 复合物 III NADH-Q 还原酶 细胞色素还原酶 细胞色素氧化酶 FADH 2 Fe-S 琥珀酸等 复合物 II 琥珀酸 -Q 还原酶

45 由以下实验确定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根据电子传递体氧化还原态时的吸收光谱变化进行检测) 2. 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e e E O ’ (小) E O ’ (大) E O ’ (小) E O ’ (大)

47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 FADH 2 2e- NADH

49 四、 线粒体外 NADH 的 氧化  胞浆中 NADH 必须经一定转运 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 进行氧化磷酸化。 酵解 (细胞质) 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 转运机制主要有: 1.α- 磷酸甘油穿梭系统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神经细胞)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神经细胞) 2. 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系统 (主要存在于肝、心肌组织)

NADH+H + FADH 2 NAD + FAD 线粒体 内膜 线粒体 外膜 膜间隙 线粒体 基质 α- 磷酸甘油 脱氢酶 呼吸链 磷酸二羟丙酮 α- 磷酸甘油 脱氢酶 1. α- 磷酸甘油穿梭机制 细胞液

NADH +H + NAD + NADH +H + NAD + 谷氨酸 - 天冬氨酸 转运体 苹果酸 -α- 酮 戊二酸转运体 苹果酸 草酰乙酸 α- 酮戊二酸 谷氨酸 苹果酸 脱氢酶 谷草转 氨酶 胞液 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 基质 呼吸链 天冬氨酸 2. 苹果酸 - 天冬氨酸穿梭机制

52 五、电子传递抑制剂 几种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①②③ 阻断呼吸链中某些部位电子传递。

53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作用 一、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呼吸链中电子的传递过程偶联 ADP 磷酸化, 生成 ATP 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是体内产生 ATP 的主要方式。 呼吸链中电子的传递过程偶联 ADP 磷酸化, 生成 ATP 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是体内产生 ATP 的主要方式。

54 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NADH 与 Q 之间 Ctyb 与 Cytc 之间 Cytaa 3 与 O 2 之间

根据 P/O 比值和自由能变化 推测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

P/O 比值: 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mol O 2 所消耗无机磷的 mol 数(或 ADP mol 数),或每消耗 1mol O 2 所生成的 ATP 的 mol 数。

电子传递链自由能变化 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 - -

58 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理 1. 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 H + )从线粒 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 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 驱动 ADP 与 Pi 生成 ATP 。

59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膜 H+H+ O2O2 H2OH2O H+H+ e-e- ADP + Pi ATP 化学渗透假说简单示意图

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 2H + NADH+H + 2H + ADP+Pi ATP 高质子浓度高质子浓度 H2OH2O 2e-2e _ _ _ _ _ 质子流 线粒体内膜 磷酸化 氧化

Ⅲ Ⅰ Ⅱ Ⅳ F0F0 F1F1 Cyt c Q NADH+H + NAD +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H+ 1/2O 2 +2H + H2OH2O ADP+PiATP H+H+ H+H+ H+H+ 胞液侧 基质侧 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

2. ATP 合酶 由亲水部分 F 1 ( α 3 β 3 γδε 亚基 )和 疏水部分 F 0 ( a 1 b 2 c 9 ~ 12 亚基) 组成。 ATP 合酶结构模式图

64 3.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 ① 解偶联剂 增加线粒体内膜对质子的通透性。 如: 2 , 4— 二硝基苯酚( DNP ), FCCP ②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阻止质子从 F 0 质子通道回流。 如:寡霉素 ③ 离子载体抑制剂 增加线粒体内膜对一价阳离子的通透性。 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

2,4- 二硝基苯酚的解偶联作用 NO 2 O-O- OHOH O-O- OHOH H+H+ H+H+ 内 外 低 pH 高 pH 不能形成质子梯度,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抑制 ATP 的生 成,不抑制电子传递,使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都变为热能散失。

66 寡霉素 (oligomycin) 对电子传递及 ADP 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寡霉素

不同底物和抑制剂对线粒体氧耗的影响

68 解偶联蛋白作用机制(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 Ⅲ Ⅰ Ⅱ F0F0F0F0 F1F1F1F1 Ⅳ Cyt c Q 胞液侧 基质侧 产热素 热能 H + H + ADP+PiATP

非线粒体氧化系统 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系统进行氧化的体系是一切动物、植物、微生 物主要氧化途径,它与 ATP 的生成紧密相关。除此以外,生物体内还存 在非线粒体氧化系统,其特点是从底物脱氢到 H 2 O 的生成是经过其它末 端氧化酶完成的,与 ATP 的生成无关,但各自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物体内主要的非线粒体氧化系统如下: 1 、多酚氧化酶系统 2 、抗坏血酸氧化酶系统 3 、黄素蛋白氧化酶系统 4 、超氧化物歧化酶氧化系统 5 、植物抗氰氧化酶系统

70 本章重点 1. 自由能, ATP 的作用 2. 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特点 3.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组成与顺序,作用机制,抑制剂。 4.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概念,偶联部位,化学渗透假说, 解偶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