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基于生活 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研究 南京市教研室 陆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注重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学习身边 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在 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生活问题的探究中, 掌握地理原理与规律,学会生存。 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是一种体 现地理课程特点,强调问题探究的教学方 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真 正落实。
一、指导思想 (一)倡导相互适应或调适的课程为主的价值取向 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以相互适应或调适的课程 价值取向为基础,要求地理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教 学目标,进行教学的 “ 预设 ” , “ 预设 ” 过程是一个教师与文 本对话,进行教学构思、教学设计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 者与文本课程的初始相互适应或调适。在教学进行过程中, 由于学生是最活跃、最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因子,因而,尽 管在 “ 预设 ” 过程中,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 状况,但不可能在 “ 预设 ” 中包罗万象,需要在教学进行中 根据现实情况,及时把握教学的难易度、教学的节奏,尽 最大努力使教学适应学生,使学生获得发展。
(二)关注地理原理、规律的生活价值 开放型和高效率的信息社会,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 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发展有两个趋势: ( 1 )由于高度重视环境演变问题,环境伦理道德观以 及可持续发展观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主流意识,以此对现 代化道路与前景、发展方式与效果的选择与评价,将会对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 2 )全球性问题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 当中,社会结构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地 理课程处理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 之间的关系,并在情意领域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
经济的全球化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观 念。知识经济和新经济的影响,使智力资源和无 形资产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新技术革命成 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知识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消费),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以及 经济决策知识化等,将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 组织机制与演变机理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与完善,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状况、 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区域 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化发展的影响既反映在区域 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也体现在国家和地 区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方面。
社会进步与发展给地理学带来了诸多变化, 地理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联系, 地理学原理、规律直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相关联,因而,地理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社 会生活价值,与社会发展、人类活动相结 合。
(三)发挥地理课程在思维培养中的优势 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的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 维,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地理学科具 有一定的优势。 引导学生对人类活动多反思,以批判的视 角看待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 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强调自主、合作的建构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 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 社会建构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 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 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 本质。建构主义课程观,不认为课程主要决定于外部环境 因素 ( 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 ) ,而是考虑到学习 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 —— 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 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 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 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 究和探索的目标。 在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 与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地理基本原理、基 本规律及其成因,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五)重视情意教育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 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 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 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 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 能维持。如果不能使学生将掌握的知识、 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上升到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高度,升华为意识、观 念、责任、习惯,学生学习的成效就要大 打折扣。
二、过程解析 (一)基本流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要素分析问题解决 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系统思维 成果 表现 批判思维 问题选择 问题设计 节约型 社会构建 有益于环 境的生活 方式 多样化情 境设置 地理概念地理概念 地理原理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地理规律 成果 分享
(二)主要步骤 1. 问题选择 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式环境教育方式中的问 题选择是第一步,如何选择 “ 问题 ” ?首先应依据 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因为地理课程有着自身的教 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应 与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 地理成因等内容有机联系,同时问题的设计应考 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 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方式中的问题选择必 须突出生活性,选择生活化的问题。
基于有益于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建立 节约型社会的背景框架,目的是使学生将书本 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自然环 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我表现进行生活方式的 反省、评价、批判与改善,从而追求可持续发 展的生活方式。问题的选择应重视中国国情、 关注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与地理现象、树立全 球观念。
2. 问题设计 基于现实生活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问题设计离不开地 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地理课程内容 的主干,应将生活问题与地理课程主干内容有机结合,形 成既有利于环境教育,又有利于学探究 “ 问题 ” 。一个好的、 有效的问题设计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可行性:学生能够解决,但必须通过一定的探究性的学 习过程。 ②有价值: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丰富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③情境化: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重要、真实世界的问 题有关。 ④有意义: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有趣的、激动人心的。 ⑤可持续性:能够使学生持续对问题保持探究的兴趣。 ⑥有道德:不损害公众、其他生物体及环境的利益。
3. 要素分析 ( 1 )地理课程内容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各自然要素有机组成的,地理 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其 他要素的变化,甚至影响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地理环境则要充分考虑考虑人 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同样也具有差 异性,即地域性,也就是说同一中自然要素在不 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在地理课程中要充 分应用地理学科系统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自然 要素、人文要素、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系统的 观点分析问题,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当作一个 自组织系统,探究人地之间的协调关系。
( 2 )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批判性思维 在地理课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应充分挖掘 各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学生能够全面 地、辩证地、批判地分析问题。要素分析 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给定的 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再反思、总结。
4.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需要经过一个学习过程实现,问题选择 与设计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围绕 “ 问题 ” 所进行 的要素分析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 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元化、开放式,使学生在 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 究,进行概念、原理、规律等的意义建构,并以 多种形式展示自己或集体的成果,向他人介绍自 己的观点、思想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 体验、感悟影响他人,接受他人的评价,反思、 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教学目标 情境设计 反馈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