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景氣波動與財政赤字 2000 年台灣失業人數是 29.3 萬人, 就業 人數是 949 萬人。 2003 年, 就業人數增 為 957 萬人, 但失業人數則上升為 50.3 萬人, 失業人數大幅增加是景氣衰退所 引起。 景氣衰退除了使失業人口增加之外, 通 常也使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本章將討 論景氣波動之現象與財政赤字問題。
22.1 景氣波動的特徵 景氣循環指的就是國民所得沿著長期成長趨勢 線, 周而復始地由擴張攀上頂峰, 然後轉趨衰退, 到了谷底又開始步上擴張階段的現象。 在景氣循環過程中, 大多數的經濟變數都呈現大 致類似變動型態。 領先指標 (leading indicators) 。 落後指標 (lagging indicators) 。
22.1 景氣波動的特徵
景氣衰退與投資支出 兩次石油危機曾造成主要工業國家嚴重的景氣 衰退。 景氣衰退時, GDP 會減少, 或者成長率下降, 但 民間消費支出與政府消費支出之變動通常不大, 出口淨額也不一定是上升或下降。因此,GDP 之減少主要反映在投資毛額減少上。
景氣衰退與投資支出
22.2 勞動市場與失業
勞動力與失業率 勞動力又可區分為兩大類 : 就業 (employment) 與失業 (unemployment) 。 UR = 失業量 / 勞動力 × 100% = {1 −( 就業量 / 勞動力 )} × 100% 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勞動力之比率。
勞動力與失業率
失業的種類與對策 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現在市場條件下, 可以找到 工作而尚未找到者 ; 最主要的特徵就是這些人 是在「新舊工作之間」 (between jobs) 。當然, 這裡面也包括「可找到工作」的初次尋職者。 結構性失業是指因產業結構的轉變或區域發展 的消長, 導致求才與求職間「不能配合」 (dismatch) 的失業。 是因為景氣衰退所引起, 稱之為循環性失業。
失業的種類與對策
22.3 財政收支
政府購買支出與移轉支出 政府財政支出可分為 4 類 : (1) 政府消費支出, 如 用於國防、治安、法律等之支出 ; (2) 政府投資 支出, 如興建公路等 ; (3) 移轉與補貼, 如社會 福利支出 ; (4) 公債利息支出。 其中, (1) 與 (2) 合稱政府購買支出 (government purchases), 政府購買支出是指 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之合計。 (3) 稱為政府移 轉支出 (government transfer) 。
政府購買支出與移轉支出
社會福利制度 (social welfare) 社會福利制度通常涵蓋三部分 : 國民年金、健 康保險、與失業保險與貧窮救濟。 社會福利制度具有所得重分配的效果。 已開發國家之社會福利支出占 GDP 比率長期 上升。
政府購買支出與移轉支出
台灣的財政支出
財政赤字與政府儲蓄 政府之支出總額大於稅收時, 即出現財政赤字。 當出現財政赤字時, 政府負債餘額會增加。 政府儲蓄是指政府稅收減去經常性支出, 後者 是指消費性支出、移轉支出、以及利息支出之 和。 政府財政赤字等於政府投資支出減政府儲蓄。
財政赤字與政府儲蓄
公債融通之影響 與其他國家比較, 台灣的政府負債餘額並不算 特別高。但是, 較特別的是, 自 1990 年代初期 以來, 政府負債餘額比率一路上升。 若政府本期以公債融通支出, 則未來之稅率須 相對提高, 才能償還公債的本金與利息。 以現值計算, 直接課稅與發行公債兩種政策下, 納稅人之租稅負擔相同。
財富重分配 由課稅融通改為公債融通, 本期之稅率相對下 降, 未來償還公債的本金與利息時, 稅率則相對 上升。 公債融通可能在不同世代之間產生財富重配。 若政府購買支出原先以課稅融通, 現改用發行 公債融通。因為本期發行之公債未來須提高稅 收償還, 以現值計算, 家庭的租稅負擔並無改變, 故消費支出也不受影響, 此稱為 Ricardian equival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