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夏季高空水汽含量与 地面降水的空间耦合关系 周顺武 吴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年 8 月 19 日
汇报内容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二.资料和方法 三.分析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意义和目的 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 作为 “ 亚洲水源 ” 和 “ 中 华水塔 ” 青藏高原水资源短缺 高空水汽 干旱频发 高空水汽含量(大气可降水量) 一方面青藏高原地区总体水资源极为丰富;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又面临水资源的严重短缺。
研究意义和目的 黄荣辉等 (1998) 利用高原夏季降水资料及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与 邻近地区水汽输送的相关关系。 徐祥德等 (2002) 讨论了夏季高原 — 季风水汽输送 “ 大 三角扇型 ” 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主要是长江流域 的旱涝异常的关系。
研究进展 高空水汽含 量研究较少 再分析资料 与降水的 转化关系 全国 西北 江淮 华北 高原 邹进上等, 1981 郑斯中等, 1962 戴莹等, 2009 俞亚勋等, 2003 王宝鉴等, 2006 王秀荣等, 2003 , 2007 曹丽青等, 1993 何金海等, 2005 胡国权等, 2003 樊增全等, 1992 曹丽青等, 2005 周晓霞等, 2008 梁宏等, 2005 黄玉霞等, 2006 周长艳等, 2005
研究意义和目的 梁宏等( 2005 )指出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高 原地区南湿北干的大气水汽分布特征。 王霄等( 2006 )发现在对流层中层的高原上空,夏 季是一个明显的大气水汽含量高中心, “ 湿池 ” 特征非 常显著。 黄玉霞等( 2006 )分析了青海高原夏季降水异常及 其水汽输送特征。 周长艳等( 2005 )利用 1958—2001 年 ERA40 再分析 资料,得出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年平均大气可降水 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资料和方法 ①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西藏、青海以及周边山区 14 个探空站(站点位置见下图 a 中的▲)近 30a ( 1979—2008 年)地面到 200hPa 各标准等压面上 的月平均温度以及相对湿度资料; ②该中心提供的高原地区 83 个地面站(站点位置见下 图 b 中的 )同期的降水资料; ③ NCEP/NCAR 同期的再分析月平均资料。
高空水汽含量的计算公式 1 、水汽压( e ): 2 、比湿( q ): 3 、整层大气的水汽含量( W ): a 、 b 为常数; T d 为露点温度 ( ℃ ) ; P 为气压( hPa ); g 为重力加速度( 9.8m/s 2 ); Ps 为地面气压( hPa ), Pz 为积分上限,取 200hPa , w 单位为 mm 。
分析结果 1.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降水的气候场特征 高原夏季平均水汽含量 (a) 、降水 (b) 的空间分布 (单位: mm )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的异常分布型 模态 1234 水汽 含量 方差贡献 累积方差贡献 降水 方差贡献 累积方差贡献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经 EOF 分解后前 4 个模态的方差 贡献( % )
夏季水汽含量 EOF 分解的前 2 个模态 夏季降水 EOF 分解的前 2 个模态
高原整体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的年际变化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的年际变化曲线 (图中红色线代表水汽含量,紫色线代表降水) 相关系数为 0.47 ,通过 0.01 的显著性检验
高原南北区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的年际变化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第 2 特征向量和降水第 1 特征向量的时 间系数演变曲线 ( 图中实线代表水汽含量第 2 特征向量的时间 系数,虚直线代表降水第 1 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 ) 相关系数为 0.71 ,通过 的显著性检验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异常年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 通过合成分析了解水汽含量南北反向典型异常 年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依据水汽含量的 第 2 特征向量场的时间序列变化曲线(上图中实 线),分别选出 5 个正异常年(南多北少)以及 5 个负异常年(北多南少)。 水汽含量异常 年份 正异常 1980 、 1987 、 1991 、 2000 、 2008 负异常 1981 、 1983 、 1986 、 1989 、 1994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南多北少年( a )与北多南少年( b )以及南多北 少年减去北多南少年( c )地面降水的距平分布(单位: mm ) (图 c 中浅、深色阴影区分别通过 0.05 和 0.01 显著性检验)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空间耦合关系 为了分析水汽含量和降水的空间耦合关系,以 水汽含量为左场,降水为右场,对两者进行了 SVD 分解。下表给出了经过 SVD 分解后前两个 模态的相关系数及其方差贡献率( % )。 模态模态相关 系数 协方差贡 献 累积协方差 贡献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 水的 SVD 分解的第 1 模 态的空间分布 ( a 、 b 分别为水汽含量 场和降水场,图中阴影 区为模态的绝对值> 0.4 的区域)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 水的 SVD 分解的第 2 模 态的空间分布 ( c 、 d 分别为水汽含量 场和降水场,图中阴影 区为模态的绝对值> 0.4 的区域)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和降水的 SVD 分解的第 1 模态( a )和 第 2 个模态( b )的时间系数演变曲线 (实线为水汽含量的时间系数,虚线为降水的时间系数)
蔡英等( 2004 ) 基于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 变化,指出我国各地夏季平均降水转化率明显不同。发 现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南疆盆地最低。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演变特征
降水转化率的计算方法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演变特征
高原夏季多年平均降水转化率的空间分布(单位: % )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气候场特征
模态 1234 方差贡献 累积方差贡献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经 EOF 分解后前 4 个模态的方 差贡献( % )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 EOF 分解后的前 2 个特征向量场 ( a 、 b 分别为降水转化率的第 1 、 2 特征向量场。图中数值 ×100 。)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异常年降水场的差异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南高 北低年( a )与北高南低年 ( b )以及南高北低年减去 北高南年年( c )地面降水 的距平分布
降水转化率异常年垂直速度场的差异 夏季 500hPa 垂直速度 ( )场的空间分布 ( a :多年平均垂直速 度; b :降水转化率南 高北低年垂直速度距平 场。单位: ×Pa/s )
降水转化率异常年垂直速度场的差异 夏季 500hPa 垂直速度 ( )场的空间分布 ( c :降水转化率北高 南低年垂直速度距平场; d :降水转化率南高北 低年减去北高南低年垂 直速度合成差值场。单 位: ×Pa/s )
结论与讨论 ( 1 )高原夏季平均水汽含量自东向西随海拔高度的增 加而减小。高原夏季降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2 )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分布主要存在全区一致 型和南北反向型。降水则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的变化 特征,该型与水汽含量的南北反向空间分布非常相似。 当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出现南多北少时,高原南部地区 降水普遍偏多而北部地区降水普遍偏少,反之亦然。
结论与讨论 ( 3 )高原夏季降水转化率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 35 N 以南地区降水转化率超过了 24% 以上, 35 N 以北地区降 水转化率在 20% 以下。 ( 4 )对降水转化率典型异常年进行合成分析的结果表 明,降水转化率南高北低年异常年高原南(北)部地区 降水为正(负)距平,此时高原南(北)部地区 500hPa 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减弱),高原夏季降水转 化率高低决定了地面降水的空间分布。
青海和西藏降水转化率的年际变化 水从哪里来?水到哪里去? 结论与讨论
欢迎指导! 谢 谢 ! 欢迎指导!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