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1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群体研究 —— 以失地农民社会群体为对象 报告人:易舒 2010.11.27
2
2 项目简介 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群体 研究 --- 以失地农民社会群体为对象 ” ( 10-B-54 ) 江苏省社科联 ——“ 江苏城市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 失 地农民保障问题 ” ( 10-B-03 )
3
3 报告内容 绪论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社会群体研究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研究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
4
4 研究背景 土地的功能: 承载功能 生产功能 保障和其他附加功能 生活保障功能 就业功能 养老保障功能 资产保值增值
5
5 研究背景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苏州城市化发展状况
6
6 为资源集聚、产 业结构调整、制 度创新提供了机 遇 城市化 剥离出一个新的 社会群体 —— 失 地农民 农民失去土地实际意味着失去一笔最重要的家庭财富,最基本 的就业岗位,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
7 研究背景 苏州失地农民三位一体保障模式: 经济补偿 社会保 障 就业服 务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 土地换社保 ” 开展就业培训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 土地换社保 ” 开展就业培训
8
8 报告内容 绪论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社会群体研究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研究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
9
9 苏州城市化现状 经济城市化 强市弱心 中心城市的 实力亟待加 强,服务业 未得到充分 发展 人口城市化 重心从乡村 向城镇转移 全市城镇人 口比重已超 过五成,即 将进入成熟 城市化阶段 空间城市化 城小树少 建成区面积 偏小,人均 公共绿地面 积与现代化 要求还有差 距 生活城市化 协调经济与 教育 城市居民生 活水平已达 到中等小康 程度,信息 化程度和教 育水平较高
10
10 城市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弱势群体 城市化过 程中的弱 势群体 失地农 民 贫困的 农民 下岗失 业者 进城农 民工 “ 体制外 ” 的人
11
11 报告内容 绪论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社会群体研究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研究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
12
12 苏州失地农民保障机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州市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建设 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度特色。 征地制度 征地补偿办法 拆迁安置办法 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13
13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调研分析 失地农民安置情况较好 失地农民态度积极乐观 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的转变 社会保障有不均衡现象 集体财产流失严重 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14
14 报告内容 绪论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社会群体研究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研究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
15
15 土地保障的理论基础 土地收益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产权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权利平等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权利平等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 土地保障的表现形式 最低生活保障 养老保障 就业保障 医疗保障 土地保障的表现形式 最低生活保障 养老保障 就业保障 医疗保障
16
16 苏州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设计原则 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公正、公平补偿原则 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原则 政策连续性的原则 与当地财政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在制定失地农民补偿机制时,应该以实现失地农民的 “ 可 持续生计 ” (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作为未来征地安置 政策的基本目标
17
17 征地过程中的参与主体 主体征地过程中的参与 被征地农民处于参与主体最底层,很多时候是被置身于这一过程之外的; 其参与有助于正面沟通,可以减少利益冲突,改进生活质量 用地单位(开发商)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向被征地农民支付了补偿费用 市国土资源局及其区 国土资源部门 负责组织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别解 缴到相应基金财政专户和支付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 农民。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监督实施 财政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的管理 区国土资源部门和镇 劳动保障机构 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和被征地 农民享受相关待遇的资格认证工作 市、区民政局负责审定符合低保条件的被征地困难农民以及按规定发放最低 生活保障救济(补助)金 市公安局及其分局和 派出所 负责相关人员户籍资料的提供和复核工作
18
18 征地补偿程序设计 图:土地征用补偿程序图
19
19 完善苏州市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制定公平合理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 建立全方位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保障补偿政策到位 建立动态多模式补偿机制 提供法律援助
20
20 动态多模式补偿机制 Dynamic multiple models of compensation 指对于一个地区,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社会情况,综合发挥政府、 企业、失地农民的作用,将货币补偿与就业安置补偿、留业安置补偿、 社会保险补偿等方式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并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合 理浮动,以持续满足失地农民合理的多种利益诉求的补偿模式。 经济补偿 社会保障 就业服务 动态多模式补偿
21
21 动态多模式补偿机制特点 借鉴 “ 可持续生计 ” (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 补偿机制和保障机制,引导失地农民积累资产,实现生产性就业。 发挥了政府、企业、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各自责任进一步明确。 充分考虑了失地农民短期和长期利益。 兼顾执行的难易问题。
22
22 报告内容 绪论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社会群体研究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研究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研究
23
23 城市适应性内涵和理论基础 塔尔科特 · 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 )的社会行动理论 适应是个体为了在某一系统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行动。在 这一过程中,行动者与系统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关系,即行动系 统,包括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等四个附 属系统。对于行动者而言,完成适应过程就是完成行为有机体与 文化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之间的整合协调过程。 失地农民 城市适应性 社会适应 文化适应 心理适应 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基本维度: 文化适应 —— 完成行为有机体与文化系统的整合; 社会适应 —— 完成行为有机体与社会系统的整合; 心理适应 —— 完成行为有机体与人格系统的整合 。
24
24 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的影响因素 失地农民城 市适应的困 境 自身因 素 社区因 素 政府因 素 社会因 素
25
25 苏州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 社会因素: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通过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或者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 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经济三大改革,将一次性支付征地补偿金 改为向失地农民提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服务,为他们创造长期 的、可持续的收入 创新银行业务,推广微小贷款( Microfinance )和多种担保机制, 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
26
26 苏州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对策建议 社区因素:变革城市社会组织机制、创造良好适应环境 自身因素: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和管理 政府因素:消除制度性因素阻碍
27
27 主要研究结论 苏州市已经建立起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对苏州市的社会保障政策仍然存在进一步的需求 苏州具备了探索相当补偿原则的基本条件 苏州仍需要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征地补偿程序和制度 苏州市相关部门需要关注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帮助失地农民 融入城市生活 动态多模式补偿机制是一种创新,但是需要实践检验 失地农民社会群体问题研究涉及多学科的理论方法
28
28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