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校園道德知覺 「沒有關懷的正義是空的,沒有 正義的關懷是盲的」 李琪明 (2003)
2
校園道德發展 學校培養道德提昇與發展 以公平與道德為焦點的開放性討論 藉由顯露不同觀點的推理,來激起道德認知 參與規則的訂定,並學習權利與責任運用 較高階段的社群可促進個人道德發展 Kohlberg
3
女性主義學者 「正義」原則只反映了男性的認知 女性在思考道德則缺,多選擇不傷他人的 「關懷」 Gilligan
4
女性主義學者 關懷在道德的發展階級 1 、個體生存導向(利益階段) 2 、自我犧牲(產生責任階段) 3 、不傷害的道德(和諧階段) Gilligan
5
女性主義學者 由 Gilligan 論點中發現 他人的關注 設想他人的立場 Noddings
6
校園走向「關懷」 關懷取向的學校應有: 培養學生成為有能力、愛心、能關懷的人 著重師生親近的需求 解除不必要的控制 廢止各種分化的課程 鼓勵學生體驗、學習關懷 Noddings(1992)
7
校園走向「關懷」 實踐方式 身教 以身作則,教師需創造與學生關懷的關係 對話 教師是關懷者,應傾聽學生需求,並理解學生立場 實踐 讓學生體驗、學習實踐關懷 認肯 激勵學生,肯定其關懷的表現 Noddings(1992)
8
「關懷」與「正義」兼具 「沒有關懷的正義是空的,沒有正義的關 懷是盲的」 李琪明 (2003)
9
學校如何培養道德 「道德應該成為正式課程的一部分,但也 不局限於正式課程,事實上我們可以經由 潛在課程有效的實現道德教育」 Kohlberg(1983)
10
潛在課程的意涵 1 、學習結果 有關態度、理想、興趣和情感的學習 2 、學習環境 學生在學校班級中的環境、社會環境 3 、學習影響 有計劃的活動或無意的、沒預期的活動 陳伯璋 (1997)
11
潛在課程的特質 1) 是種動態發展的活動 2) 可能是系統的學習,也可能是個別經驗 3) 較趨於情意方面的學習 4) 比正式課程有影響力 5) 不限於量化的討論 陳伯璋 (1997)
12
潛在課程對教育的啟示 重視陶冶人文素養與價值觀 兼重教學歷程與結果,倡導批判思考教學 兼重正式與潛在課程 提升教師專業化的素質 由量的追求到質的評鑑 建立優美、和諧及有創意的環境 陳伯璋 (1997)
13
學生在生活中道德的處理 1 、有理性對真相的判斷 2 、瞭解道德價值,如責任、誠實、寬容 3 、瞭解別人的觀點 4 、對道德問題能能夠自主思考 5 、明白道德意味什麼 6 、自我認知 Lickona(1991)
14
學生分辨道德情感 1 、使其有道德感,去做「對」的事 2 、自我尊重 3 、同情心 4 、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 5 、自我控制 6 、謙遜 Lickona(1991)
15
實踐道德 1 、公正的調解衝突 2 、培養意志,使學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3 、習慣,在道德環境下使其習慣道德 Lickona(1991)
16
結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潛移默化」的效果,往往比「直接教導」 來的還好
17
參考文獻 台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學校道德氣氛 及其價值觀之研究 李盈慧, 2004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detail_resu lt.jsp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