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1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
本章大綱 供應鏈與物流 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的資訊科技 供應鏈管理系統 供應鏈管理上的策略聯盟 協同商務 B2B的電子商務
RFID:行動的供應鏈管理
3
供應鏈(Supply Chain)定義 包含一系列流程,涵蓋物流、資訊流、及金流等活動,目的在以最低成本,適時遞送客戶所要產品及服務,到需要地點。 物流是實體物品傳送 指產品從供應商、製造商移轉到零售商、顧客的整個過程,從顧客訂購商品後,將產品運送至顧客的處理過程,例如貨品裝卸、包裝、運輸,以及產品入庫、送貨等過程的處理,都是物流的範疇。 金流與資訊流的傳遞幾乎都已數位化。
4
供應鏈的架構
5
供應鏈分類-推式(Build to Stock, BTS or Build to Forecast, BTF)模式
以歷史的訂單來考量材料的需求狀況,即在取得正式訂單之前,就必須先預測顧客的需求及供應商倉庫中有無大量庫存,再依客戶訂單需求出貨,並視庫存量的多寡來備料並安排生產計劃的模式 。
6
供應鏈分類--拉式(Build to Order)
接單後生產模式,也就是取得訂單後再安排組裝生產,需透過完善通路體系的密切配合,才能夠在短時間完成組裝產品,並交到客戶手中。
7
供應鏈分類-推拉式供應鏈(Configuration to Order)
依客戶訂單需求出貨的模式,主要是將零組件模組化視為成品,取得訂單後再依不同之模組選擇安排組裝生產 。
8
供應鏈的問題與挑戰 全球化、複雜的SC布局 不確定性因素 全球分工取代集中整合,如:Wal-Mart
需求面:例如消費者偏好改變、顧客臨時要求增減數量等。 製造面:例如機台損壞、電腦出錯、備用零件不足、製造不穩定等。 供給面:例如允諾供應的數量與時間不對、原料品質不佳、原料售價變動、物料配送延遲等。
9
供應鏈的問題與挑戰(續) 供應鏈成員的目標衝突 供應鏈隨時間而動態變化 產品多樣化,生命週期變短
例如材料供應商喜歡製造商保證數量穩定的大批採購及彈性的交貨時間,這與製造商為了因應市場變化,而偏好少量的彈性採購原料產生衝突。 供應鏈隨時間而動態變化 這是由於季節性的變動、趨勢、廣告、促銷、競爭者的策略等所造成的衝擊。 產品多樣化,生命週期變短 製造商可能「只有一次生產的機會」,且如果這是一個新產品,則沒有任何歷史資料可來參考、預測需求。
10
供應鏈的主要問題 訂單履行流程( Order Fulfillment Process, OFP):自最下游收到客戶訂單開始,一直至將客戶所訂之產品交到客戶手上為止。主要的前置時間(Lead Time)包括:(1)訂單處理;(2)材料取得;(3)生產與組裝;(4)配銷運送。 漣波效果(Ripple Effect):供應鏈上某一活動的延誤將造成整個供應鏈 OFP Cycle Time與效率的延誤,使得整個供應鏈成員發生停工待料、存貨積壓、OFP Cycle Time長、無法準時配達、缺貨、客戶滿意度低等問題。
11
供應鏈的主要問題(續) 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 供應鏈中,下游的訂單產生變異時,愈往中上游走,其訂單數量的變異性愈大。
主要發生原因包括: 被誇大的訂單 價格變動 前置時間 批次訂購 需求預測 長鞭效應由於上游過度反應需求的變化,而會引起很多無效率的作業,例如會迫使供應鏈中的每個廠商增加很多沒必要的存貨。
12
長鞭效應
13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利用一系列的方法,有效率地整合供應商、製造商、倉庫和銷售商等,使得商品能以正確的數量生產,並能在正確的時間配送到正確的地點,以達到最小化整體之成本並符合令人滿意之服務品質要求。 目標: 降低庫存成本 降低營運支出 提升營運效率 提升需求預測之準確度 。
14
圖10-5 支援SCM主要IT
15
支援SCM IT 利用Internet支援SC買賣雙方在線上快速搜尋、比價、議價、訂契約、採購、銷售
B2B EC。包括電子化採購(e-Procurement)、線上銷售(e-Distributor)與電子交易市集(e-Marketplace)。 透過電子資料交換(EDI)與上中下游各種資訊的分享,規劃、管理三個流程:(1)採購流程(上游) ;(2) 製造、倉儲、存貨(內部)(3) 銷售、運送產品(下游) 「通路商供應商策略聯盟(RSP) :快速反應(QR)、持續補貨(CR)及供應商管理存貨(VMI)等。 協同商務(C-Comerce)包括設計、行銷、採購、預測等由上中下游的各個成員同時協同合作的一起來參與規劃。
16
電子資料交換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支援企業間資訊分享及協同合作 當兩個企業產生交易時,必然有許多表單文件的資料往來,然不同企業的資料格式、作業制度都不盡相同 企業間交易產生資料往來,會在彼此的資訊系統、製造系統或業務系統中,引發一連串的處理作業。 三大功能: 檔案轉換(Mapping):轉換軟體(Mapper) 標準格式翻譯(Translation):翻譯軟體(Translator) 通訊傳輸(Communication):通訊軟體(Communicator)。
17
EDI基本架構圖
18
供應鏈管理系統(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SCMS)
19
供應鏈作業參考模式(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SCOR)
五大流程: 規劃(Plan)採購(Source)製造(Make)配銷(Deliver)退貨(Return)
21
供應鏈管理系統(SCMS)企業價值 提升SC的回應速度(縮短的OFP前置時間)與彈性 降低SC的不確定性 降低SC的交易成本
透過EDI與SCMS的即時線上資訊交換與分享,能提升上中下游成員的溝通與協調,提升面對需求改變的SC的回應速度與彈性。 降低SC的不確定性 透過更好的SC流程自動化與資訊即時分享,可提升預測的正確度。 降低SC的交易成本 SCMS同時也能夠透過資訊分享,有效降低成員間的搜尋、比價、協調、監督、規範等非生產性的交易成本。 提升SC的資產利用效率 由於有更正確的預測,更快的協調,因此停工待料等生產資源浪費閒置的情形會有效的降低。
22
零售與供應商策略聯盟(Retails Supplier Partnership, RSP)
快速回應(QR)策略 零售商提供POS資料給供應商,後者利用這個詳細的真實銷售資料來同步規劃本身的生產及存貨,而不須利用傳統歷史訂單資料來做失真的需求預測。 持續補貨(CR)策略 零售商提供POS資料,供應商使用這些資料依據雙方協定的規定來出貨,「以隨時維持零售商特定的存貨水準」。 供應商管理存貨(VMI)策略 供應商利用零售商的POS資訊,依據雙方認同的存貨水準範圍內,規劃及保持自己適當的存貨水準,由供應商管理存貨。零售商在商品出售之前,貨物所有權依舊為供應商所有,供應商為了降低自己的存貨成本,會盡可能有效地管理供應鏈上的存貨,。
23
表10-3 OR、CR與VMI之比較
24
協同商務(Collaborating Commerce)
企業透過網際網路與供應商、合作夥伴、配銷商、服務提供者及客戶等,在彼此的管理與作業上,同步透過資訊、知識的分享來協同合作,以提升整個價值鏈的競爭優勢。 主要目標: 藉由上下游或夥伴廠商對於產品、市場等不同專長、角度的資訊與知識,連結成一個單一的、擴大的、整合的經驗基礎的分享,改善產品的品質與能力。 利用網路,提供協同夥伴即時、快速的資訊貢獻與分享,或透過跨企業作業流程的整合,來縮短供應鏈上時間與空間距離所產生的干擾變數,提升快速的反應能力,搶占進入市場的先機。
25
協同商務的類型 設計協同商務(Design Collaboration)
行銷/銷售協同商務(Marketing/Selling Collaboration) 採購協同商務(Buying Collaboration) 規劃/預測協同商務(Planning /Forecasting Collaboration)
26
B2B的電子商務(1/12) 企業利用Internet支援企業與企業之間各種買賣面的資訊流的商流、金流、物流的一種經營流程或IT架構。
對供應商的價值 可在一個公平的競技場上競爭 充分瞭解產品的市場價格及本身實質的競爭力 擴大市場的觸角,可接觸到全球性的大買主 降低銷售成本 隱私性 對採購商的價值 資訊透明化,取得真正產品的價格 降低不當的人為操縱因素 自動化程序降低採購成本 較易形成議價力量 瞭解目前合作的供應商實際的競爭能力 貨暢其流
27
B2B模式簡介 電子市集 電子化採購(e-Procurement) 買方產業聯盟電子市集(CTE) 直接銷售(Direct Sell)
大型的買方,為了降低其本身採購程序的複雜的成本、時間、錯誤,而利用Extranet建置自動化採購網站系統,匯集了眾多有合作關係供應商的產品、目錄資訊,並提供自動化採購流程、廠商搜尋等各種功能,以及訂單的管理追蹤。 買方產業聯盟電子市集(CTE) 主要是由某個產業內多家大型的買家企業策略聯盟,合資建置的大型以採購為主的交易市集,以大需求量為號召來公開吸引大多數的供應商來此註冊參與。 直接銷售(Direct Sell) 大型賣家為了降低中間商的剝削,自己利用Extranet為主建置以販賣本身產品,降低銷售及訂單處理成本,提升客戶服務品質的一個私有的B2B網站交易系統。
28
B2B模式簡介 電子批發商(e-Distributor) 賣方產業聯盟 (Seller-side Consortia)電子市場
大型批發商向多個製造商買進各種產品後,提供客戶一站購足(One Stop)的需求,所建置的系統,匯集各家供應商多種商品目錄資訊並提供客戶搜尋、比價、推薦、存貨查詢、下單、進度查詢、客製化及物流、金流等各種服務。 賣方產業聯盟 (Seller-side Consortia)電子市場 與買方產業聯盟相反,由特定產業的主要供應商聯盟成立,目前包括由鋼鐵業供應商主導的e-Steel、由造紙業供應商主導的paperExchange.com。 電子交易市集(e-Exchange) 類似股票市場,由第三者建立,中立立場公開自由參與,買賣雙方多對多的一種B2B經營模式,由仲介商提供買賣雙方有關電子化銷售(e-Sale)與電子化採購(e-Procurement)的各種功能自動化服務,並提供雙方交易活動包括訂單履行及金流、物流、服務流等各項線上支援,其目在匯集大量的買賣參與人數與交易金額,形成規模依附與網路效應,降低雙方買賣成本與搜尋配對、撮合的效率。
29
B2B模式簡介 以單一產業與跨產業來區分 垂直的電子市集 水平的電子市集
這種電子市集著重特定產業的上下游供應鏈間具關聯性產品及服務的分工合作。 水平的電子市集 此種電子市集主要是以複雜性較低的商品為考量,可以跨越不同產業的限制來提供標準化規格的商品。
31
RFID:行動供應鏈管理 RFID無線射頻辨識:一組由標籤(Tag)、讀取機(Reader)與中介應用系統三者所串聯的一種行動科技架構,應用在多種不同的產品上,可以不需透過人工的掃瞄,自動化的讀取及蒐集資訊。主要架構: 資料儲存:每一個內嵌有RFID晶片(2mm平方)的標籤(Tag)中,皆儲存一個特定的EPC辨識碼。 資料讀取:當嵌有RFID晶片Tag的物品通過RFID讀取機時(在5~6公尺範圍內),即會被自動的讀取。 資料運用:當Reader讀取EPC號碼後,其會傳送到中介軟體將資訊轉換、傳送給企業的各種應用系統(例如倉儲系統)。
32
RFID特色 不須實體接觸即可完成讀取的動作。 讀取不受到物品大小及形狀的限制。 對水、油和藥品等物質卻有強力的抗污性。
為電子數據,資料經清除後可再次寫入。 具極佳之穿透性,被非透明材質紙張包覆,也能讀取。
34
供應鏈效益與評估 涵蓋了一系列的供應鏈績效評估之活動,以做為供應鏈管理、規劃及改進之依據。
配送績效(Delivery Performance) 訂單滿足率(Fill Rate) 完美訂單之實現程度(Perfect Order Fulfillment) 訂單履行之前置時間(Oder Fulfillment Lead Time) 供應鏈反應時間(Supply Chain Response Time) 生產彈性(Production Flexibil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