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1
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 Environmental Ethic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目錄 一、前言 二、環境倫理的意義 三、永續發展的理念 四、環境典範的興起 五、環境典範與土地倫理 六、全球化環境倫理 七、台灣的土地倫理
八、結語
3
一、前言 「在全球化、環境化的時代,人類的靈性必須要以一種全新的洞見和深度,將自然和思典結合在一起……假如有所謂的聖地,或者是所謂應許之地,那必定就是這顆充滿生之希望的地球。」 ~ Holmes Rolston 2000
4
二、環境倫理的意義 倫理是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它的內涵包括信念、態度和價值觀。
環境倫理為能做好環境保護,以減少環境汙染、在進行所有活動時當事者本身應有不破壞之心態與理念。 環境倫理觀係指人類為了幫助保存生態的完整所形成的價值體系。此體系包含了信念、態度與價值,亦稱價值觀。且倫理發展是從道德的決定中學習而得的。
5
三、永續發展的理念-1 永續發展一詞,最早起源於 1980 年「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IUCN )於「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 WWF )支持下所發布之「世界自然保護大綱」。由於最初是由生態學領域萌芽,因此當切入更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學範疇後,新的認知與理解帶來更多元的定義與解釋。
6
三、永續發展的理念-2 依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CED) 於 1987 年發表之「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於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為:「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IUCN )等國際性組織於 1991 年出版之「關心地球」一書中,則定義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量的情形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7
三、永續發展的理念-3 永續發展,根據環保署的環保名詞定義為:
1.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本身需求的能力,亦即在提升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 。 2.以善用所有生態體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不可降低其環境基本存量,亦即在利用生物與生態體系時,仍須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8
四、環境典範的興起 環境典範是探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時,人類對自然環境所具有的觀點、態度與作為的模式,皆可以稱為環境典範。
環境典範在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潮流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理解人是自然生態的組成份子,才能建立正確的永續發展模式。
9
五、環境典範與土地倫理 人類的倫理信念發展自人類中心倫理,然後逐漸擴展至生命中心倫理和生態中心倫理。
奈許(R.F.Nash)認為近數百年來,有股力量掀起洶湧的浪潮,推動倫理信念跨越人類中心倫理構築的鴻溝,擴展至非人類的自然世界。這力量要來自泛靈論、功利主義、人道主義、動物解放運動、生命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
10
人類中心倫理 人類中心主義亦稱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西方文明的各種學說與理論都認為人類是超越自然的。
人文主義包含猶太基督思想,文藝復興時期人類成就榮耀,以及世俗的觀念。人類中心主義已成為今日西方文明的隱涵理想,而且是人類權力與統治地球的哲學理論基礎。它的信念構成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基石。
11
生命中心倫理 1.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尊重生命的倫 理 2.泰勒(Paul W.Taylor) —尊重自然倫理學說
12
(一)史懷哲—尊重生命的倫理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952年他接受諾貝爾獎時發表『我的呼籲』演說中有下列一段講詞「我要呼籲全人類,重視生命的倫理。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生物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這些判斷的標準是以人類對於生物親疏遠近的觀點為出發點的。這種標準是純主觀的,…這種區分必然會產生一種見解,以為世界上真有無價值的生物存在,我們能隨意破壞或傷害牠們。」
13
(二)泰勒—尊重自然倫理學說 泰勒(Paul W.Taylor)的尊重自然倫理學說的基本信念是人類與其他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區的成員,人類並不超越其他生物,而且人類與其他生物構成互相依賴的系統。 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的核心成分是行為正確、品性良好,並表達尊重自然為終極的道德態度。
14
生態中心倫理 1.李奧波(Aldo Leopold)—大地倫理 2.奈斯(Ame Naess) —深層生態學
15
(一)李奧波—大地倫理-1 李奧波(Aldo Leopold)在1949年發表其環境倫理學說-大地倫理。他認為人類應擴大社區的範圍,涵蓋土壤、水、 植物和動物,整個說就是大地。人類只是這個社區的成員之一,必須尊重與他一起生存的其他成員。自然萬物皆有其生存的權利,而這個權利並非人類所賜給。大地倫理的理論主張一個真實的環境倫理,就是自然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不是由於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福址具有意義,而且人類對自然世界有倫理責任。
16
(一)李奧波—大地倫理-2 李奧波在『大地倫理』中宣稱:凡是保存生命社區的完整,穩定和美麗的事都是對的,否則都是錯的。依據李奧波的觀點,大地倫理的信念必須要改變人類對自身的看法,人類應停止視自己為星球上的征服者或優越物種的成員,應視自己只是生命社區的普通成員。
17
(二)奈斯—深層生態學 奈斯(Ame Naess) 於1974年創立深層生態學,認為我們要保護所有物種,否定我們人類超越自然的態度。我們必須承認動、植物和生態系均具有內在價值,並非它們僅有工具性價值。
18
六、全球化環境倫理 1991 年國際環境教育計劃發行的通訊 Connect
以「全球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為主 題,論述環境倫理的重要性。當中指出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培養具有環境倫理信念的人,其必須具備正確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並能做出理想的環境行為。 UNEP、IUCN、WWF等機構出版「關懷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策略」一書。書中建議建立以人為中心,保育為基礎的世界倫理 (word ethic) 。
19
七、台灣的土地倫理 環境保育倫理 環境品質變遷過程中,最具關聯與影響性的四個角色: 1.政府---政策及執行 2.民間---環境意識的覺醒
3.學術界---教育與研究機構 4.大眾媒體---發揮問題動員社會的注意力
20
八、結語 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一片節能減碳的呼聲中,人類應當學習各種生態的智慧,進而了解與大自然相處的適應過程,才能解決現代人的環境危機。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