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根據 環保署的環保名詞定義為:從太陽輻射出 來的光線原本波長較小,越過大氣層時可 以穿透具有與玻璃一樣效應的二氧化碳、 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 氣體而抵達地球表面;然而,抵達地球表 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較長,會被二 氧化碳等氣體阻擋,不容易散失於大氣外, 以致地球上的溫度逐年增高。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根據 環保署的環保名詞定義為:從太陽輻射出 來的光線原本波長較小,越過大氣層時可 以穿透具有與玻璃一樣效應的二氧化碳、 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碳化物等 氣體而抵達地球表面;然而,抵達地球表 面的陽光經地表反射後波長較長,會被二 氧化碳等氣體阻擋,不容易散失於大氣外, 以致地球上的溫度逐年增高。
3
何謂 ‘ 溫室效應 ’ ‘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上的一種物理特性。假若沒有 大氣層,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不會是現在 合宜的15℃, 而是十分低的-18℃。這溫度上的差別是由於一類名為溫 室氣體所引致,這些氣體吸收紅外線輻射而影響到地球整 體的能量平衡。在現況中,地面和大氣層在整體上吸收太 陽輻射後能平衡於釋放紅外線輻射到太空外(圖一)。但受 到溫室氣體的 影響,大氣層吸收紅外線輻射的份量多過 它釋放出到太空外,這使地球表面溫度上升,此過程可稱 為‘天然的溫室效應’。但由 於人類活動釋放出大量的溫室 氣體,結果讓更多紅外線輻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強了‘溫 室效應’的作用。
4
溫室效應解釋圖 1
5
溫室效應解釋圖2
6
全球變暖潛能 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 幫助決策者能量度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變暖的影響, ‘ 跨政 府氣候轉變 委員會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在 1990 年的報告中引入 ‘ 全球變暖潛能 ’ 的概 念。 ‘ 全球變暖潛能 ’ 是反映溫室氣體的相對強度,其定義 是指某一單位質量的溫室氣體在一定時間內相對於 CO2 的 累積輻射力 * 。表二列出 ‘ 跨政府氣候轉變委員會 ’ 報告內 一些溫室氣體的 ‘ 全球變暖潛能 ’ 。對氣候轉變的影響來說, ‘ 全球變暖潛能 ’ 的指數已考慮到 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存留時間與及其吸收輻射的能力。在計算 ‘ 全球變暖潛能 ’ 的時候,是需要明瞭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演變情況 ( 通常不太了解 ) 和它們在大氣層的餘量所產生的輻射力 ( 比 較清楚知道 ) 。因此, ‘ 全球變暖潛能 ’ 含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以 CO2 作為相對比較,一般約在 ±35% 。 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 幫助決策者能量度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變暖的影響, ‘ 跨政 府氣候轉變 委員會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在 1990 年的報告中引入 ‘ 全球變暖潛能 ’ 的概 念。 ‘ 全球變暖潛能 ’ 是反映溫室氣體的相對強度,其定義 是指某一單位質量的溫室氣體在一定時間內相對於 CO2 的 累積輻射力 * 。表二列出 ‘ 跨政府氣候轉變委員會 ’ 報告內 一些溫室氣體的 ‘ 全球變暖潛能 ’ 。對氣候轉變的影響來說, ‘ 全球變暖潛能 ’ 的指數已考慮到 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存留時間與及其吸收輻射的能力。在計算 ‘ 全球變暖潛能 ’ 的時候,是需要明瞭各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 演變情況 ( 通常不太了解 ) 和它們在大氣層的餘量所產生的輻射力 ( 比 較清楚知道 ) 。因此, ‘ 全球變暖潛能 ’ 含有一些不確定因素, 以 CO2 作為相對比較,一般約在 ±35% 。
7
溫室效應的結果 假若 ‘ 全球變暖 ’ 正在發生, 有兩種過程會導致海平面 升高。第一種是海水受熱 膨脹令水平面上升。第二 種是冰川和格陵蘭及南 極 洲上的冰塊溶解使海洋水 份增加。預期由 1900 年至 2100 年地球的平均海平面 上升幅度介乎 0.09 米至 0.88 米之間。。
8
人類活動產生了溫室效應的氣體 人類活動 產出氣體 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燒 二氧化碳( CO2 ) 人類活動 產出氣體 石油、煤等石化原料的燃燒 二氧化碳( CO2 ) 農業活動 甲烷( CH4 )、氮氧化合物( N2O ) 工業製成品 氟氯碳化物( CFC ) 農業活動 甲烷( CH4 )、氮氧化合物( N2O ) 工業製成品 氟氯碳化物( CFC ) 物質燃燒 氮氧化合物( N2O ) 物質燃燒 氮氧化合物( N2O ) 工廠、汽車排放之氮氧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經過 光所合成 臭 氧( O3 ) 工廠、汽車排放之氮氧化合物及碳水化合物經過 光所合成 臭 氧( O3 )
9
溫室效應氣體 1. 二氧化碳( CO2 ): 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 石化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 中,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1. 二氧化碳( CO2 ): 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 石化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約六十億噸的量增加 中,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 2. 氟氯碳化物( CFCs ):目前以 CFC-11 , CFC-12 , CFC- 113 為主。使用於冷氣機、電冰箱的冷媒、電子零件清潔 劑、發泡劑,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 2. 氟氯碳化物( CFCs ):目前以 CFC-11 , CFC-12 , CFC- 113 為主。使用於冷氣機、電冰箱的冷媒、電子零件清潔 劑、發泡劑,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 3. 甲烷( CH4 ):有機體發酵與化及物質不完全燃燒的過 程會產生甲烷,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掩埋場及汽機車的 排放 3. 甲烷( CH4 ):有機體發酵與化及物質不完全燃燒的過 程會產生甲烷,主要來自牲畜、水田、掩埋場及汽機車的 排放 4. 氧化亞氮( N2O ):係由燃燒石化燃料、微生物及化學 肥料分解所排放。 4. 氧化亞氮( N2O ):係由燃燒石化燃料、微生物及化學 肥料分解所排放。 5. 臭氧( O3 ):來自汽機車等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碳氫化 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的氣體。 5. 臭氧( O3 ):來自汽機車等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及碳氫化 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的氣體。
10
大自然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不一定是人為的。 在地球的歷史上有很多次 發生溫室效應的年代。例 如氣候溫暖的白堊紀,當 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 量可能高達 2000ppm 。 (通常冰河時期大氣中的 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約為 190ppm ,而間冰期大氣 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約 為 280ppm 。)
11
溫室效應造成的後果 ; 二氧化碳所組成的大 氣層會吸收紅外線,大氣層開始吸收紅外 線,地球的溫度便會升高,原本含有大量 二氧化碳的海洋,也會把二氧化碳還給大 氣層,一旦這個惡性循環開始,地球就會 步上金星的後塵 相反的, 逆溫室效應會造成二氧化碳不足, 溫度愈來愈低,地球會變成像冰河時期一 般. 溫室效應造成的後果 ; 二氧化碳所組成的大 氣層會吸收紅外線,大氣層開始吸收紅外 線,地球的溫度便會升高,原本含有大量 二氧化碳的海洋,也會把二氧化碳還給大 氣層,一旦這個惡性循環開始,地球就會 步上金星的後塵 相反的, 逆溫室效應會造成二氧化碳不足, 溫度愈來愈低,地球會變成像冰河時期一 般. 溫室效應的影響1
12
溫室效應的影響 2 氣溫上升也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再 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徒,屆時 極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 熱病的大規模蔓延,後果相當可怕。 氣溫上升也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再 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徒,屆時 極有可能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 熱病的大規模蔓延,後果相當可怕。 CO2 濃度的增加可能有利於某些植生而抑制 他類植物,而改變植物社群結構;海水面 上漲也將影響海岸植物社群的生態( NRC, 1983 )。 CO2 濃度的增加可能有利於某些植生而抑制 他類植物,而改變植物社群結構;海水面 上漲也將影響海岸植物社群的生態( NRC, 1983 )。
13
二氧化碳 (CO2) 大氣層 CO2 的每月平均混 合比。 ( ‧ ) 表示 1974 年 5 月 以前的數據,取自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 ( ‧ ) 表示 1974 年 5 月以後的數據, 取自 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 ( — ) 表示 每月平均值的長期趨勢。
14
氟氯碳化物 破壞臭氧層的元兇,即是俗稱氟利昂 ( Freon )的氟氯碳化物,由於穩定性高, 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以及 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用遍及各 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又以 CFC-11 ( CCl3F )、 CFC-12 ( CCl2F2 )及 CFC-113 ( C2Cl3F3 )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 破壞臭氧層的元兇,即是俗稱氟利昂 ( Freon )的氟氯碳化物,由於穩定性高, 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以及 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用遍及各 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又以 CFC-11 ( CCl3F )、 CFC-12 ( CCl2F2 )及 CFC-113 ( C2Cl3F3 )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
15
甲烷 甲烷氯化物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 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簡稱 CMS ,是有機氯 產品中僅次於氯乙烯的大宗氯系產品,為 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機溶劑。一氯甲烷為 無色氣體,可壓縮成無色液體,是重要的 甲基化劑,用於生產甲基纖維素、甲硫醇; 製備二、三、四氯甲烷;可作為有機溶劑、 致冷劑、發泡劑、局部麻醉劑;還可以合 成丁基橡膠、樹脂;目前主要用於生產甲 基氯硅烷。 甲烷氯化物包括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 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簡稱 CMS ,是有機氯 產品中僅次於氯乙烯的大宗氯系產品,為 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機溶劑。一氯甲烷為 無色氣體,可壓縮成無色液體,是重要的 甲基化劑,用於生產甲基纖維素、甲硫醇; 製備二、三、四氯甲烷;可作為有機溶劑、 致冷劑、發泡劑、局部麻醉劑;還可以合 成丁基橡膠、樹脂;目前主要用於生產甲 基氯硅烷。
16
臭氧 臭氧層是分布在離地面 20~30km 的大氣層 中,它最大的功能是吸收紫外線,保護曝 露在紫外線照射下的人類與動植物。空氣 中的臭氧量為 0.01~0.04ppm ,因臭氧具有 極強淨化殺菌之作用,使得自然界中的細 菌霉菌,無法異常繁殖因而保持平衡狀態. 。 臭氧層是分布在離地面 20~30km 的大氣層 中,它最大的功能是吸收紫外線,保護曝 露在紫外線照射下的人類與動植物。空氣 中的臭氧量為 0.01~0.04ppm ,因臭氧具有 極強淨化殺菌之作用,使得自然界中的細 菌霉菌,無法異常繁殖因而保持平衡狀態. 。
17
溫室效應的防治措施 1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儘速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並 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 品質,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儘速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並 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 品質,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加強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 陽能、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加強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 陽能、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積極引用複循環機組發電,以提升發電效率。 積極引用複循環機組發電,以提升發電效率。 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 加強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 加強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調整產業結構 。 調整產業結構 。
18
溫室效應的防治措施2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 業,加強產業升級。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 業,加強產業升級。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 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 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擴大綠化,優先植 ( 造 ) 林,以增加吸收 CO2 。 擴大綠化,優先植 ( 造 ) 林,以增加吸收 CO2 。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削減 CFCs 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 溫室效應氣體,如: CH4 等之排放。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削減 CFCs 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 溫室效應氣體,如: CH4 等之排放。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19
溫室效應的危害 首先,未來百年之中,溫度上升 3 ℃的速率可能是 地球歷史上溫度自然變異所僅見,而升溫的幅度 亦可能是過去十萬年來最高的,現今氣候變遷的 速率較之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 15 ~ 40 倍。平 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 3 ℃更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他 因子的劇烈變化,如全球降雨型態必然隨之改變, 有些地方雨量大增,其他地方轉為乾旱,植物的 分布將大為改變。美國環保署 1988 曾評估,全球 暖化將使北美洲內陸中緯度地帶的夏季嚴重乾旱。 除雨量外,風暴的路徑及頻度也將改變,土壤受 侵蝕、搬運及淋餘作用的程度及速率也隨之改變, 土壤化學的性質就變了。 首先,未來百年之中,溫度上升 3 ℃的速率可能是 地球歷史上溫度自然變異所僅見,而升溫的幅度 亦可能是過去十萬年來最高的,現今氣候變遷的 速率較之過去自然變遷加快了大約 15 ~ 40 倍。平 均溫度在百年中激升 3 ℃更意味著氣候體系中其他 因子的劇烈變化,如全球降雨型態必然隨之改變, 有些地方雨量大增,其他地方轉為乾旱,植物的 分布將大為改變。美國環保署 1988 曾評估,全球 暖化將使北美洲內陸中緯度地帶的夏季嚴重乾旱。 除雨量外,風暴的路徑及頻度也將改變,土壤受 侵蝕、搬運及淋餘作用的程度及速率也隨之改變, 土壤化學的性質就變了。
20
體驗溫室效應 【原理】工業燃料如石油 和煤炭,所製造的二氧化 碳排放到空氣中,會造成 「溫室效應」。當陽光穿 透地球的大氣層,轉化成 輻射熱後,二氧化碳會吸 收輻射熱,因而把陽光輻 射回地球,而非讓它們散 到太空。這將使得地球的 溫度越來越高,致使南、 北極的冰山熔化,海平面 上升,淹沒陸地,改變整 個氣候型態,並產生許多 問題。
21
實驗證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