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一、中国历史时期近万年的气候波动 二、各个时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一、中国历史时期近万年的气候波动 二、各个时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一、中国历史时期近万年的气候波动 二、各个时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一、中国历史时期近万年的气候波动 二、各个时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

2 目前中国气候类型图

3 第一节 近万年来的气候变迁 一、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
1、距今8000~5000年的全新世界大暖期。5000年前到3000年前,气温相对下降,但仍然比较温暖, 中国东部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5摄氏度。辽南、内蒙中西部、青藏高原地方气候温度、湿度都和今天有明显不同。 全新世: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 法国古生物学家哲尔瓦(P.Gervais)于1860年提出“全新世”一词,并于1885年国际地质学大会上通过。全新世气候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动植物逐渐向较高纬度和较高山迁移,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完全演进到现代面貌 。

4 2、近五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 (一)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期。距今8000年到3000年仰韶温暖期。
(二)距今1100年左右第一个寒冷期,江汉俱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三)春秋至西汉末年700年,温暖期。诗经 南山有梅,长安荔枝,渭川千亩竹。 (四)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贾思勰《齐民要术》

5 五、唐至北宋温暖期 前半段 , 长安宫廷有柑橘、附近地方贡荔枝等,这一时期中国很多地方气候比现在高1度左右。8世纪中叶后就逐渐变冷。 六、1100—1200左右南宋寒冷期。111年冰封太湖,苏州运河经常结冰,北方9月飞雪,长江上游荔枝被冻死。 七、元代温暖期,十分短暂。北方地区有司竹监等官员设置。 八、1400——1900明清宇宙期,方志期或明清小冰期。明末北京比现在冷2度左右,东南沿海低5—7摄氏度,长江中下游降雪数量比现在多10%——15%。

6 1、第一冷期 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 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 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7 (四)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 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仪器观测时期。1911年,中国政府建立正规的气象站,从此进入了仪器观察时期。
20世纪以来,我国的气候属于历史时期由1400年开始的第四个寒冷时期。进入20世纪后,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以40年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的40年代,是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在我国为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期的第三暖期。 此后,我国就进入了气温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时期,也是我国近600年来第四个寒冷时期的第四冷期。

8

9

10 历史气候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时期却一个比一个 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干冷。五六千年以来,中国气候正从温暖转向凉爽,而冷暖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呈现明显的差异,低纬度气温变化的幅度小于高纬度地带。

11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另外一种表述):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另外一种表述): 1、冷暖交替:冰期、间冰期,五千年来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2、温暖期变化趋势: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长与强 4、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12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全新世大暖期 南宋寒冷期 明清宇宙期 二、简答 近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是什么?

13 本节课主要参考文献: 1、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2、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期后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满志敏等:《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2期。

14 第二节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明显形成三大区:东部湿润季风区、干燥区、高寒原区。更新世中期东部季风区寒冷加剧,为“大理冰期”。冰期时,全球气温平均下降5℃,这种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导致了森林动物与灌丛动物生态失衡,引起物种变化,人类就在这种变异中产生。

15

16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之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之为冰后期。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类迎来了新石器文明的曙光。在距今10000年到5000年时段的气候演变趋势与黄河新石器文化繁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即气候转暖有利于于原始农业旱地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原始耕作。(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温暖期)

17

18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研究表明相对适中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是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在距今5000至4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比现在高2度,降雨量高于现在,导致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植被都有利于石器农具耕作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形成,经济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交流的需要产生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如偃师二里头文化。

19

20 四、汉唐文明与气候波动 秦到汉初,气候温暖湿润,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造就了秦汉的强大帝国与王朝。东汉到文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气候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寒冷期,这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为了拓展生存空间的南下,出现所谓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南迁,出现了南北分裂和对峙的历史格局。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区,这是唐代文明兴盛的气候机理,尤其气候的变化对唐代农业经济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22 温暖湿润的气候造成农牧分界线的北移,农耕区扩大。
农业经济作物北移,铲除多样性明显。 农作物生长周期变短,复种指数增高。 农作物单产量增加,总产量提高 温暖湿润的气候,河流水量大,利于农田水利的建设。 国力强盛,南方的区域开发得到保证。 总之,气候的温暖为唐代农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

23

24 五、 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对于唐代气候的温暖湿润,若以百年尺度而言,气候可以分为冷暖两个时期,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千年尺度而言,往往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时期,而这都是以游牧民族地区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的。如西周、东汉魏晋时期、南宋、明清之际少数民族南迁。 8世纪的安史之乱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乱和南迁频率逐渐增大。五代以后,历史气候总体寒冷,但时有反复。在南宋之前,历史气候处于比唐前期寒冷比南宋温暖的过渡时期。 南宋开始,长达800多年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25 北方民族因寒冷气候的压力,南进威胁中原民族,造成宋代的积贫积弱局势。
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

26 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明清小冰期。低温是农业社会生产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剧了社会矛盾,形成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27 北方的女真族不断南下,从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逼近。最终导致满足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
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扩展,南方成为经济、特别是文化的重心。自然灾害,人口流动和增加,社会不稳定,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受到限制。种种问题导致了明清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日益下降。

28 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因素 地球气候的变化受太阳辐射、下垫面及大气环流三大因子影响,而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也正成为气候形成的第四大因子。我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正是在这几个因子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下发生的。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复杂的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境因素,也影响了我国气候及其变化。

29 总之 中国近5000年来有4个较强烈的低温期,分别是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左右低温期;公元100——600年低温期;1050——1350年低温期;1600——1850年的低温期。这种低温期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北方人口南迁以及中国内战分裂最频繁时期相对应,体现了气候波动大势对中国文化推移的潜在影响。

30 历史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冷暖交替:冰期、间冰期,五千年来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2、温暖期变化趋势:短与弱 3、寒冷期的变化趋势:长与强
4、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

31 作业: 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Download ppt "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变迁 一、中国历史时期近万年的气候波动 二、各个时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