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Philomena May Modified over 9 years ago
2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穆崟臣 副教授
3
主要内容 引 言 第一节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迁
4
引 言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的学科性质 中国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 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
5
第一节 中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中国农业经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 的,且各地大致处于同步发展时期。经过相当 长的一段发展时间后,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状 态,黄河中下游地区,陇山与泰山之间成为经 济中心。
7
一、原始农业起源 考古学家把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作为新石器时代的 标志。中国大约在公元前 1 万年已进入新石器时 代。原始农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且南北地区出 现了以河姆渡与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区, 系中国原始农业经济起源的标志。
10
三代以前,原 始农业已经兴 起,南北方基 本上处于同步 发展的水平。 至新石器的晚 期,夏朝在黄 河中下游流域 地区率先兴起。
11
二、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形成 夏商周三代生 存于黄河中、 下游黄土层地 带。夏禹 “ 尽 力乎沟洫 ” , 说明夏人对农 业的重视。
12
商代农业生产水平有 了进一步发展。殷人 使用耒、耜、犁等生 产工具,种植黍、稷、 粟、麦、稻、菽等粮 食作物。商代好酒成 风,说明当时已能用 剩余的谷物来酿酒。
13
西周时期,使用耜、 镈、铚等农业生产 工具,大面积开垦 荒地,引流灌溉, 实行休耕制及深耕、 熟耘、壅本等比较 精细的耕作方法。
14
三代时期,关中 泾、渭两河的下 游,关东汾、涑、 伊、洛诸河的下 游及河、济之间 等黄河区域逐渐 成为当时的经济 重心地区。
15
春秋时期,铁器已 经普遍被用作农业 生产工具,牛耕广 泛使用,在耕作方 法上也讲求 “ 耕者 且深,耨者熟耘。
16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关东、 关西两个经济中心。关东泛指函谷关以 东,凡崤山、太行山以东至山东半岛, 均属其范围所辖。关西包括关中盆地和 泾、渭、北洛上游,西至黄河等地区。
17
秦汉时期,推行 “ 实 关中 ” 和 “ 戍边郡 ” 政 策,关中地区人口 增殖,田亩垦辟 。 关东农业生产发展 迅速,经济都会的 分布 更为密集。东 汉中期以后,黄河 流域经济重心日趋 东渐。
18
东汉后期,地方割据 势力形成,社会动乱, 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遭到严重破坏。永嘉 之乱以后,黄河流域 大量耕地被辟为牧场, 农业经济衰退。
19
北魏统一后,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 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农业有了较大 发展。隋唐时期,以关中地区为国家本基,竭 力经营,大力发展关中农田水利事业,使这个 古老的农业地区,重新得到开发。安史之乱以 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又复凋敝,经济重心逐渐 南移。
20
第二节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个传统的看法,似乎中国 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后向四周 传播。近年来随着全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 南方也先后发掘到一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 文化遗址,说明南方文化亦源远流长。
21
一、长江流域的早起开发 长江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华 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物生长期长, 具有发展以栽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的优越自 然条件。从长江流域到珠江流域,以农业经济 为主的早期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相媲 美,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组成部分。
22
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后,南方的生产力比中原 地区低得多。春秋后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传入, 使长江流域的农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秦朝建立 后,凿了连结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对南方 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两汉时期,南方经济又 获得一定的发展,如商业城市成都、番禺 等十 分繁华。
23
三国时期,南方吴、 蜀各自成为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的财力能 够支持两个政权与 黄河流域的曹魏对 峙,其经济发展状 况可见一斑。
24
二、南方新经济中心的形成 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南下,带来了北方先 进的耕作经验,且水利灌溉事业得到大发展。 成都平原、太湖地区 、荆、扬二州等地域,在 全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一批商业都 会,如建康、京口、广陵、寿春迅速崛起,长 江流域已形成为一个新的经济中心。
25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 济均处于高度发展的 时期。此后,随着南 方地区经济的继续快 速发展,至南宋前期, 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南 移至长江中下游流域 地区。
26
(一)隋唐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候温暖的朝代,南方经 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人口上来看,南方人口已 经开始超过北方。出现了南北社会经济同时发展 的局面。时北有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南方有 “ 扬 一益二 ” 之称,长江下游的扬州和上游的成都经济 均十分发达。
27
安史之乱后,黄河 流域的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南方则相 对稳定。北方人口 的南迁,使长江流 域的社会经济迅速 增长,终于赶超了 北方。
28
隋唐长江流域经济区图
29
农业生产方面: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兴修,使江 南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唐朝后期,江南的手工业也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几个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大多超过了北方。 唐朝实行官卖,以扬州为其活动中心,即因为 扬州附近是全国食盐的主要产地。 造纸业的重要产地也多分布于南方。
31
(二)宋代中国传统经济重心区的南移 长江流域完全取代 黄河流域原有的地 位,而完成经济重 心南移的过程,则 开始于南宋,元、 明、清三代继续有 所发展。
32
宋代大量北方人口 南迁,加上南方地 区经济的发展,人 口本身滋生很快。 北宋后期,人口数 量超过 20 万的州郡 南方 44 处,而北方 仅 11 处。
33
宋代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高于北 方地区。宋代江南的圩田发展较快。南方 产出更丰富繁杂,桑、麻、茶、药、果、 花产出并举,生活资料丰富,促进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宋代江南的土地利用精密有 致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
34
宋《耕获图》
35
宋代长江流域农业区图
36
南宋时南方经济的迅速上升,进一步打 破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均势,南方无论在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大大超过 了北方, “ 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 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 ” 。从南宋开始 的经济重心的南移,成为中国南部经济 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7
(三)元明清: “ 南盛北衰 ” 的经济格局 元初, “ 中原土旷民贫 ” ,而南方却因相对的比 较稳定,加上中原人民的不断南移,经济仍在 缓慢地发展。灭宋以后,元朝为了强固其统治, 在南方实行 “ 使百姓安业力农 ” 的政策,南方农 业生产很快得到发展,物质力量十分富厚。
38
明初统治者实行恢复 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政 策,南方农业生产得 到发展,如成化八年 ( 1472 ),各地运粮 京师额定 400 万石, 其中南粮 324 万石。 南粮中又以苏州、常 州、松江等府所产为 主。南方农业生产之 发达可见一斑。
39
明代江南市镇繁荣景象
40
清代,南方由于耕作技术的不断改进,稻米的 单位面积产量,在江浙、湖广、四川等膏腴之 地,一般达到两、三石,最高的可达六、七石。 棉花、烟草、茶、桑、苧麻等经济作物也有了 很大发展。此外,丝织业、棉纺织业 、制瓷 业 、矿冶业 、造船业 、制盐业、制糖业、制 茶业 均较北方发达。
42
(四)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气候学分析 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是一个长时期的历史过程,其原因 是十分复杂的 。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具有气候学意义 上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 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是东亚大陆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必然。东亚大陆东南临海,西北内陆纵深广阔,东南的亚 热带季风深入十分有限,而印度洋热带风又受喜马拉雅山 阻隔,对大陆中部的影响很小。中国西北部地区的气候从 近一万年来看,相对于东南地区就显得更加干燥。
43
中国近 5000 年来气候变化总体上是日益干燥寒冷, 在东亚大陆中高纬度更是明显,造成高纬度地区 游牧民族的周期性南下,对农业文明造成极大的 冲击。气候变得干燥使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生态环 境受到影响。中国南方地区气候波动本来不如北 方地区,气候的变干对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开发在 某种程度上讲是利多弊少。
Similar presentations
© 2025 SlidePlayer.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